首頁
1
鹽水導遊
2
老街寺廟3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440.html 老街古廟簡介 老街古廟簡介 鹽水老街古廟 - 簡介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老街歷史簡介 清末時期:清末鹽水港雖然是逐漸的淤塞而須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仍是商業的中心,設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市街的區域就在這四個城門之間,以格子狀分怖,商業區集中在鹽水港碼頭周圍,當時的媽祖宮街、過橋、藏興街、東興街(今日的西門路一帶,現已消失),是最熱鬧的地方。隨著港口的淤塞,重心漸移到伽藍廟(現今的南興宮)一帶。 圍繞著古城門的月津港 日治時期:主要的道路都經過市區改正的一番整治,主要街道如伽藍廟街(前街)、中街、媽祖宮街(尾街)(以上三段現合為中正路)以及布街均拓寬為等十五公尺寬的道路,結構也比清代複雜許多。鹽水的中心在中正路頭,由伽藍廟前的廣場像西北延伸竹子街(現朝琴路);向東北延伸接布街(今三福路),向南則為今中正路直至護庇宮。這一帶的建築均屬具商業及住家機能的長型街屋,第一進通常作為店舖,上方有一長方形樓矩,方便閣樓的貨物上下,第二進為住宅,兩進之間有「落水」,也就是天井,做採光之用。 日治時期的古道路名稱 街道簡介 一、橋南老街:(南瀛第一老街)         橋南街是鹽水現存最古老的街道,部份保留台灣式商店建築,現有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打鐵鋪「泉利號」,衣舊堅持以手工打造器具,其中以農具最為出名。更多資訊 二、伽藍廟街、中街、媽祖宮街:        此三街連結即今日之中正路,自古迄今仍為鹽水小鎮最繁榮之市街,伽藍廟街及媽祖宮街以其所鄰之廟宇而得名,中街則因位置夾於二者之間而得名。更多資訊三、竹子街:        朝琴路最早稱竹子街,這是因為從嘉義白河關子嶺的山區砍下來的竹子,都以竹子街為集散地,並有竹器的買賣。另有一說法,這一帶的建物多以竹子搭建,而也竹子街之稱。民國四十九年,東門路要拓寬,經協調之後在民國五十年動工,一併在東門路上興建「國民住宅」,這是具有西歐風格的建築,兩側街屋立面均貼上不同顏色的磁磚,形成鹽水特色之一,之後,為了紀念黃朝勤的大力奔走,遂將東門路改為朝琴路。四、布街:        現在的三福路為早期的布街,這一帶是布商的集中處,它的繁盛時期,應該在清代,到了日治時期已經沒落。 五、古巷: 王爺巷王爺巷連結連成巷,向南可通至護庇宮廟埕,向東可以連結至西門路,該巷因王爺廟(廣濟宮)而得名,係早期酒家雲集的位置。更多資訊 連成巷起於三福路,終於中山路,因位於葉連成商號(八角樓)的後方而得名,為連接八角樓的重要路徑。更多資訊一銀巷早期這裡有許多從事金紙製作店鋪,不時可以看到巷弄內金箔處處飛,所以又稱為金銀巷。更多資訊魚鱗巷 這條巷子又有「銀帶巷」、「魚鱗巷」等稱呼,過去漁獲從月津港第二港口(月津港親水公園)上岸時,漁夫就是走這條巷子將魚貨擔到市場上叫賣,牆上路上常有許多魚鱗掉落,因此有此稱呼。更多資訊  以上資料來源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76.html ★♜【橋南老街】(1875年以前古厝) ★♜【橋南老街】(1875年以前古厝) 鹽水老街古廟 - 橋南老街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橋南老街 地圖位置Yanshui Qiaonan Old Street 位於月津港港口邊的「橋南老街」,是鹽水區早期最熱鬧的一條街道,也是清朝時期鹽通往南北鄉鎮的重要交通樞紐要道(往台南、嘉義、北港、布袋等地),總長400公尺、寬6.8公尺,是台灣現存的清朝古道之一,昔日商家林立、商賈大戶錯落,相當熱鬧。南街是鹽水現存最古老的街道,部份保留台灣式商店建築,現有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打鐵鋪「泉利號」,衣舊堅持以手工打造器具,其中以農具最為出名。 而橋南街屋以傳統閩南三進式建築為主要特色,建材大多採取當時通商貿易大陸進口的壓艙底紅磚,建築獨具特色。後因戰時砲襲、人口遷移及老化,街屋保存不易,僅存幾棟清代歷史街屋,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只是隨著時代變遷,昔日風華不再,橋南街大部分的住戶都已人去樓空。 Yanshui: More than just a fireworks festival(RTI English)   Walking into Qiaonan Old Street (橋南老街), tourists will be met with the familiar sounds of the Quanli Blacksmith Shop (泉利打鐵舖), a sound that has rung out consistently for over a century. Once the main street in Yanshui(鹽水) and a gathering place for merchants, Qiaonan Old Street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the Yuejin Harbor (月津港) silted up, and the clamor of the bustling port is no longer heard. All that remains to tell the story of Qiaonan is a row of old buildings; tourists can search for hidden treasures in the Qiaonan Historical Relic Store (橋南歷史文物館), or sit and reminisce in the Qiaonan Coffee House (橋南咖啡屋). In the Old Street's early days, people would come from far and wide to visit the Beidi Temple (北帝殿) and make offerings to Xuan Tian Shang Di (玄天上帝), the Dark Warrior God, and the Temple still attracts many worshippers to this day.  Source:Tourism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街上最具特色的是早期住店合一的老式建築,老屋的主屋與街道間一座單層的單坡向屋簷,古稱「簷簾跤」,供人遮陽避雨用,如方便顧客行走的「亭仔腳」(騎樓),以及古厝店鋪正上方的矩形樓井的挑高空間用來存放貨物及防盜之用。 泉利打鐵老舖 地圖位置 為鹽水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商店,以及全台僅存最古老的打鐵舖。早期李家祖先從中國福建泉州來此,代代相承200餘年已有第6代繼承,但只挑合適的一子承接衣缽保留祖傳手藝,也就是堅持一代只傳一子,避免兄弟形成同業競爭是其特色。李家打鐵老舖以百年商譽加上祖傳純手工煉製鐵器,建立了金字招牌。 經受風吹雨打/天搖地動200餘年,依然挺拔的打鐵老厝,由福杉建造卻敵不過白蟻啃食,逐漸傾斜的屋面讓李一男相當擔心,他說祖傳的東西一定要珍惜,因此才在老鋪旁搭起一間工作坊,作為展示鐵器成品,也讓老店受扶持延續下去。 保存清領時期木製店舖傳統風貌的打鐵老店,其水槽/木屋/長板凳等皆是使用超過200年的古物,它們變成的模樣讓腦殼難以想像,細細觀察處處驚喜,為鄉土文化旅遊必造訪之地。 北帝殿 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玄天上帝。北帝殿主祀上帝爺公,據《鹽水鎮志》之記載,上帝爺公乃乾隆年間,庄內舉人於上京領取印信途中,向武當山道士求請迎回奉祀。初時以爐主制輪祀於民宅間,後神威靈顯,才由庄民集資建廟。 橋南老街北帝殿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為老街居民信仰中心,透過這次的資源再調查,發現廟裡的廟門彩繪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門神彩繪,而是採用天龍及地龍彩繪,4扇側門則分別以農民曆之二十四節氣,將春夏秋冬節氣以擬人化繪製,非常獨特與稀少。中途可到祭拜玄天上帝的「北帝殿」參拜稍作休息,廟宇後方設有洗手間。 玄天上帝「北帝殿」 李家古厝 地圖位置 十五、十七、十九是此街精緻的街屋之一,分別為李家三兄弟所有,李家因經營糖業和鹽業而興起, 創有「濤泉號」商號,「李家古厝」即當時的糖行, 第一進已經損壞 ,第二進仍保有原貌。光復後家道中,十七號已轉賣給他人。 李家古厝是三間並列三落式街屋,建造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建材都是從大陸來的福杉。 三落式街屋:通常街屋一間店面為一戶,但亦有兩間店面一戶或三間店面一戶,「一間」店面又稱做「一坎」,「一進」又稱做「一落」,兩落之間的廊道或廂房稱做「過水」,規模較小的街屋為「一坎二落一過水」,規模較大的街屋為「三坎(開間)三落(進)二過水」。 三落式街屋,每間的第一落作半樓式,設一樓井有欄杆,貨物可由此上下運送,每落之間設小天井以利採光並設單邊過水廊作廚房用,每一落皆為木構造,其構造比例及做工都相當純熱嚴謹,門窗雕刻細緻,但也因部分古厝年久失修,彩繪大多剝落,內部可見剝落的土埆牆。 興建時為了分給三兄弟而築成三間街屋。在第三落以拱門相通,十五號的第三落寬三間,突出於整體格局之外,作為公媽廳之用。每間的第一落作半樓式閣樓,設一樓井有欄杆,貨物可由此上下輸送。每落之間設小天井以利採光並設單邊過水廊作廚房用。每一落皆為木構造,其構架比例及做工都相當純熟嚴謹,以屏仔壁(註1)作共用壁,天井的隔牆則用甓磚砌成。門窗雕刻細緻,但彩繪大多剝落。 古厝內部的穿斗式(註2)屋架,是以柱子直接頂住桁條(註4),常見用於民宅。 註1:竹條塗上泥土註2:以柱子直接頂住檁子的架構。是屬於民間建築的作法,常見於本省嘉義、南投一帶。註4:平行於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叫做「枋」、「楣」或「桁」。其中「枋」本省叫做「壽梁」,「桁」又叫做「檁子」。  二十五號街屋 地圖位置 沿著老街細找由磚塊水平層層疊砌.並用灰泥粘著牆面的「實心疊砌牆」,實心疊砌牆的內層則是由土角厝外層以瓦片固定的「穿瓦衫」,這些都是當地特殊古厝建築。「穿瓦衫」早期街屋建材用泥土、竹子、管芒桿、稻穀混合築牆,稱「編竹夾泥牆」,冬暖夏涼,因長期日曬雨淋易損傷,因而構思紅瓦片,每片穿孔釘上木釘或竹釘子外表固牢,固稱「穿瓦衫牆」或「魚鱗瓦牆」。 橋南二十五號街屋是「老屋修繕」最明顯的例子,為磚木混和的閩南式街屋,登記於一九一七年,損壞狀況嚴重,房屋呈現向左傾斜的狀態。在申請補助後,施作鋼骨結構支撐、抽換損壞嚴重的木構重新調整組立、屋面前簷修復,以及壁牆清洗及修補等等,在二O一三到二O一四的這兩年間配合著「老屋修繕計畫」重新整修,成功地以良好的狀態保存了下來,目前提工給橋南社區發展協會,作為社區公共空間使用。 「石敢當」 地圖位置 橋南老街有一叉入路旁小角落裡有塊超小且有部份被埋入土中的石敢當,清朝中葉月津港往老街的步道間置「石敢當」,相傳此習漢代,將石板刻字置於路沖,有鎮煞驅魔稱謂鎮路沖。  「橋南街防空洞」遺蹟  地圖位置          橋南老街有一「窗庭 」遊憩區,進入屋裡後方的角落保留有防空洞遺跡。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民國三十三、三十四年,因二戰美日戰爭日盛,鹽水港多處房舍被美軍轟炸損毀,橋南老街也不能倖免,防空洞即是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負有保護身家安全的使命,也見證歷史殘酷的一頁。 「窗庭 」遊憩區防空洞遺跡   以上資料來源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文化部臺灣社區通、大紀元新聞網、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品味台南、華視新聞網、台南旅遊網、Yahoo知識彙編而成。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77.html ★ 【王爺巷】 (1895年古厝) ★ 【王爺巷】 (1895年古厝) 鹽水老街古廟 - 王爺巷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王爺巷  地圖位置          王爺巷連結連成巷,向南可通至護庇宮廟埕,向東可以連結至西門路,該巷因王爺廟(廣濟宮)而得名,係早期酒家雲集的位置。  「王爺廟巷」係因「王爺廟」前的巷道而被命名的古道名,現代地理名為中山路3巷,已超過150年歷史。 圖片說明:創立於清朝的王爺廟         清朝至日治時期王爺巷曾是酒家雲集的地方,當時鹽水牛墟市集盛行(清朝至日治時期臺灣三大牛墟之一,為當時南北通商最大市集),墟日結束,口袋滿滿的莊稼人,則多到鹽水街上戲院或王爺巷酒家消費。日治至民國時期最出名的酒家為黑貓酒家,就位於目前王爺廟後方,舊時建築物已拆除,變成了水仙里活動中心。 水仙里活動中心 狹窄巷弄鬧中取靜,巷內多戶人家保留清朝時期舊聚落建築形式,生活悠閒,絲豪不受外面吵雜的街道所影響。 沿途可見紅磚山牆、鐵剪刀、竹節窗、水井、防空洞、土埆房與牆等,雖然有些建築已整修過,不過從巷內舊建築,仍可見證過去的繁華。本巷最古老且具有特色建築物為吳家百年古厝,1895年所建造。  王爺巷的「鐵剪刀」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在八角樓旁王爺巷(廣濟宮)的入口處有著日據時代的古厝,古厝馬背山牆(屋頂方)上有著大量的鐵剪刀。 八角樓旁王爺廟老街入口有著「鐵剪刀」屋頂古厝。 「鐵剪刀」據悉是荷蘭據台灣時期,影響臺灣建築工法的主要證據。「壁鎖」又稱作「鐵鉸刀尺」,一般民眾有稱「鐵剪刀」。就「鐵剪刀」的稱謂而言,因該構件的外形「T(γ)型」與一般常見剪刀的形狀極為相似,再加上材質多為鐵件所構成,因而直接以「鐵剪刀」稱之;而「鐵鉸刀尺」之稱由來,其中「鉸刀」意指「T(γ)型」或「X型」的壁鎖,「尺」則意指「S型」或「I型」的壁鎖。專就其作用而言,「壁鎖」一詞顧名思義,是牆壁上具有和鎖一般功用的構件,利用此一構件可以將建築物外牆磚壁與屋內的橫樑(楹仔)作一緊密的結合一起,如同用鎖扣住一般,主要以防止橫木因外力(如地震)作用而脫落。這對僅將橫樑(楹仔)「置放」於承重牆體上的結構體而言,無疑地更增加了建築物的安全性。因此,「壁鎖」一詞完全表達了此類構件的特點。 王爺巷「造津藝棧」遊憩區  (>>Google地圖位置)         在王爺巷中間可見到「造津藝棧」,以古井與古厝間設計出美麗的休憩空間,適合親子拍照玩水,有月津港燈節留下的常態性燈展,營造台南鹽水成為學習、散步、談戀愛的好所在。         造津藝棧包含活動廣場、展示區域、戲水角,佐以雙曲拋物面遮棚、竹編花燈廊道、社區花圃、多媒體牆面等設計構想,造津藝棧完工後陸續開辦對於社區未來發展有利之市民學堂課程,藉由在地傳統創新的課程,並透過居民參與過程,傳遞在地居民參與之觀念,並帶動居民對於公共事務之投入,同時挖掘鹽水在地人文資源,善用居民智慧與經驗,重構在地居民的活力與創意發想。(自由時報)   造津藝棧 百年古井上的搖水器    王爺巷的「竹節窗」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位於王爺巷裡面的造津藝棧旁,有一棟古厝,窗戶以竹節製成的建築,據地方耆老口述為日治時代建造,屋齡已超過90年以上歷史。         「竹節窗」竹為中國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中國人愛竹,付予竹很高的評價,許多很好的成語都和竹相關,竹節窗就代表了讀書人應該像竹子一樣,「虛心」的學習,位於高處但有「節氣」。這古厝採用石造竹節窗,通常磚石窗分為「釉面陶磚窗」與「石造竹節窗」兩種,石雕竹節窗窗條數目與奇(吉)數,有祈福之意,古時候的人認為雙數是屬陰的,單數是屬陽的,你就知道陽宅的窗戶為什麼是用單數柱子了。 「王爺廟」  (>>Google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王爺 主祀神明 (其他): 池府千歲創立年代 : 清朝道光10年左右王爺廟主祀池府千歲,據《台灣寺廟概覽》之記載,其創建於道光年間,為南餛鯓代天府之分靈廟,據傳鹽水鎮民與義竹庄民曾發生械鬥,王爺顯靈助陣,使鹽水鎮民獲勝,後來又大顯神威消除疫病災厄,地方民眾有感王爺恩澤,遂協同建廟奉祀。 明治40年(1907),曾經修繕,並增祀吳府千歲;日治後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神尊均避入民家奉祀,廟宇因而一度荒廢。 戰後,由輪值爐主發起協同境內信徒捐獻重建,再度迎神入廟,恢復舊貌。 今廟為民國70年代所建。 清朝道光香爐 「紅磚山牆」古厝巷道  (>>Google地圖位置) 傳統磚瓦建築側牆稱為“山牆”,民國四十年前後,台灣民居,普偏為紅磚面牆與水泥灰白柱根框邊線條外露屋頂覆蓋灰水泥瓦的景致。刻意在山牆的中間處破空,造成視覺上的動感,及繁複的裝飾效果。傳統磚瓦建築側牆稱為「山牆」古早建築美學,透過動手把一塊塊小紅磚,堆疊、組砌出瓦厝山牆的造型,一訪懷舊的迷人風景。 王爺廟旁通往天主堂老街上的紅磚山牆建築。紅磚山牆建築   「土埆厝」吳家百年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吳家祖先吳乃修曾官拜福建兵部巡府,在王爺巷中心深入處內有隱藏著百年古厝,其後代子孫已逝吳離東曾任多屆水先里里長,吳家祖先吳乃修和官封五品的葉家八角樓祖先葉瑞西,及翁宅翁煌南等人並列古鹽水名仕。         吳乃修於清末從大陸漳州來台,先在柳營鄉八老爺落腳(舊名火燒店),後來定居鹽水,原也想籌建像八角樓那樣的三落式八卦樓閣建築,時因日軍抵台發生礁吧哖「走番仔」的抗日事變,只建成一般的三合院宅第。吳家後代守護著百年以上老厝,經歲月摧殘十幾年前已不堪居住,吳家後代期望政府能進行古蹟維護。 古宅壁堵木雕、交趾燒窗等仍見古樸之美,大廳內還懸卦著祖母披鳳冠及祖父吳美卿端坐正廳的畫像,只是由米糠為材料的壁面紛紛剝落。 古宅壁堵土埆牆是由米糠為材料的壁面紛紛剝落。 吳家祖厝全土埆房與土埆牆與米糠等清時期製作工法。         樑柱與屋頂由清時期全木榫與竹片構築工法梁柱,不使用一顆鐵釘的建築榫印結構,下方本來是本部以磚頭與石灰粗糠黏結堆疊而成。         「土墼厝」、「土埆厝」為一種傳統房屋的建築方式,主要是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墼(或稱土埆、土角磚)堆疊成房屋牆壁,並以稻草、瓦片或芒草覆蓋以作為屋頂。有些土墼厝則會於房屋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修飾。土墼俗作土角,因淮河以南及臺灣地區白蟻肆虐,不利使用木造建築,土墼常替代紅磚成為建築材料,類似華北地區土坯。由於泥土比熱較大,吸、散熱皆慢,故以土磚建成之房屋冬暖夏涼。此外,土磚以泥土及稻草為原料,建材成本低廉,取得方便,也因此成為台灣開發初期常見的建築型態。 然而,土磚的缺點之一便是怕水。一旦下雨積水就可能導致土磚龜裂破損,最終坍榻。另外,土墼厝也因受限於材質,建築高度多不高於一層樓。   「王爺巷防空洞」遺蹟   (>>Google地圖位置)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民國三十三、三十四年,因二戰美日戰爭日盛,鹽水港多處房舍被美軍轟炸損毀,王爺巷也不能倖免,王爺巷多處房屋全毀或半毀,滿目瘡痍,幾近廢墟,防空洞即是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負有保護身家安全的使命,也見證歷史殘酷的一頁。 王爺巷防空洞遺跡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79.html 【連成巷】(1847年古蹟) 【連成巷】(1847年古蹟) 鹽水老街古廟 - 連成巷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連成巷 地圖位置 起於三福路,終於中山路,因位於葉連成商號(八角樓)的後方而得名,為連接八角樓的重要路徑,從日治時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民國70年以前此巷弄人潮絡繹不絕生意興隆,但隨著人口老化以及年輕人轉移到科學園區或外縣市發展,而慢慢沒落。 連成巷起頭於三福路(布街)。連成巷中間一叉路可通往一銀巷古道。連成巷終點位於八角樓後方,後面牆壁的上半部為磚牆,下半部則為石條。此外在後門門額上有18瓣菊花飾,為日本皇室的象徵,日治時期路過民眾須脫帽行禮,騎車者亦得下車以示尊敬。 目前八角樓為連成巷內最古老古厝,已列入歷史古蹟。鹽水八角樓詳細資料 清朝八角樓 資料來源:鹽水漫遊網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301.html 【魚鱗巷】(1934年古厝) 【魚鱗巷】(1934年古厝) 鹽水老街古廟 - 魚鱗巷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魚鱗巷  地圖位置         舊稱「媽祖宮街」的小巷子,就在中正路111號旁,這條巷子又有「銀帶巷」、「魚鱗巷」等稱呼,過去漁獲從月津港第二港口(月津港親水公園)上岸時,漁夫就是走這條巷子將魚貨擔到市場上叫賣,牆上路上常有許多魚鱗掉落,因此有此稱呼。   從中正路靠近護庇宮(媽祖廟)旁的日據時代建築物裡有一家翁冠文診所(地圖位置),其旁邊的小巷子即是魚鱗巷入口,穿越魚鱗巷可通往月津港公園。 圖片說明:穿過魚鱗巷可感受到古樸的紅磚建築平房。 資料來源:鹽水漫遊網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80.html ★ 【中街】(1934年古厝) ★ 【中街】(1934年古厝) 鹽水老街古廟 - 中街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中正路地圖位置 伽藍廟街、中街、媽祖宮街:此三街連結即今日之中正路,自古迄今仍為鹽水小鎮最繁榮之市街。 前街:伽藍廟街,因在南興宮伽藍廟旁而得名。尾街:媽祖宮街,因在護庇宮媽祖廟旁而得名中街:中街則因位置夾於二者之間而得名。中正路兩旁俱是二層的洋房,當時也是鹽水相當熱鬧的地區。   「尾街」巴洛克建築物  地圖位置 中街與尾街整排巴洛克建築林立,彷彿回到日治時期。 「巴洛克建築」,日治時期1934年建造,改造後的街道寬闊,店舖建築整齊,建築表層採洗石子方式、門楣樑端整齊平直、商號名稱講究水泥浮雕、大樓上層牌坊有浮雕作品或幾何造型……這種建築被稱為「巴洛克」(有陽台)或「巴黎式」(無陽台)建築。在台南這種建築已保留不多。 經文化局修繕後,維持了日治時期外貌。 鹽水港的一些經改造的老商街至今仍保存相當多巴洛克建築,尤其是老布街(現在的三福路),竹仔街(今朝琴路),媽祖宮街、中街、伽藍廟街(三街今名為中正路)等老街。 「尾街」媽祖廟(護庇宮) 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創立起始年: 1623(明天啟3年)(明永曆末年) 護庇宮又名鹽水媽祖宮,根據廟志之記載,其建廟時間可遠溯自明天啟3年(1623),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大陸福建湄州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所奉祀的開基三媽,又稱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 而據《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之記載:「天妃廟: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 而據〈重興護庇宮碑記〉中所記:「月港之置天后宮也,于茲有年矣。康熙丙申歲,始擇其地,坐北向南,重興天后宮以成,且匾其額日『護庇宮』」 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眾入墾,並將隨軍的媽祖入祠合祀,即今日的鎮殿大媽,後來鹽水境內日益繁榮,對媽祖之信仰尤甚,當時郊商又陸續自大陸迎來雜貨所奉之「箃郊媽」、由布商所奉之「布郊媽」及水、油商所奉之「水、(油)郊媽」等媽祖,另外由義竹鄉角帶圍商人迎來之「洲仔尾二媽」,同入媽祖祠合祀。至康熙55年(1716),境內信眾改建並定名為護庇宮。 古神像 乾隆4年(1739),曾修內殿,爾後,乾隆60年(1795)、同治4年(1865)、光緒4年(1878)皆曾崇修或改建。 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廟宇碑文清朝乾隆年間禁示憲府碑文清朝同治年間碑文 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日人強制廢除台民宗教信仰,護庇宮亦遭破壞,幸賴當時主事陳宗能搶救,才順利將媽祖金尊保存。 戰後,民國48年(1959)又再重建,並於民國61年(1972)竣工,成為鹽水地區居民之信仰中心。 護庇宮為鹽水的公廟,其祭祀圈可分為「大媽角」、「二媽角」、「三媽角」及「太子爺角」四個角境,各角境又分別由數個角頭廟所組成,祭典時遶境的範圍廣及現今鹽水全區。 「中街」金雞藥房建築  地圖位置 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後的中街照片,右排建築物中間處頂樓上方頂立一隻金雞標誌。 中街為鹽水中正路中段,亦稱半街。路面十五米寬,是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大道。日治時期在鹽水中街有一家漢藥店,店名「墩山堂中藥房」歷經三代,藥方正確,價錢公道,在其店鋪騎樓頂立一隻「金雞」為標誌, 是鹽水港著名的藥房。(位於現今彩卷行隔壁屋頂,圖片中右排建築物中間處頂樓上方明顯頂立一隻金雞標誌。) 現今中正路彩卷行為其後代經營,尚未修繕,維持日治時期原貌,頂樓上方頂立一隻金雞標誌。 「前街」巴洛克建築  地圖位置 日治時期鹽水設有鹽水港廳,鹽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迭遭美軍轟炸,市區房屋幾乎全毀,鹽水鎮幾成癈墟。中正路多數房屋因炸毀重建,銀鋒冰果室上方的巴洛克建築梁柱也是二戰炸毀後所形成的奇特景觀。 現今八角樓前葉家住宅迭遭美軍轟炸所形成的奇特景觀。 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後的前街照片(伽藍廟前廣場)。現今的前街照片(伽藍廟前廣場)。 「前街」伽藍廟(南興宮) 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伽藍尊王創立年代 : 明朝末年南興宮(伽藍廟)主祀伽藍尊王,據傳為昔日鹽水港務興盛之時,先民自福建泉州府迎入,建廟於乾隆年間,道光22年(1842)竹仔街李丙寅、葉志基發起募捐款重修。迨至日至未期,鹽水地區建築多毀於盟機轟炸,伽藍廟亦不能倖免,被炸燬殆盡,戰後,信徒境民屢議重建,乃於民國46年(1957)由當值爐主頭家主事募資重建,翌年竣工落戎,更名為南興宮。 光緒年間「伽藍廟」門額匾    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由鹽水小鎮漫遊網整合Google Map彙編而成。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78.html ★ 【一銀巷】(1917年建築) ★ 【一銀巷】(1917年建築) 鹽水老街古廟 - 一銀巷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一銀巷  地圖位置          早期這裡有許多從事金紙製作店鋪,不時可以看到巷弄內金箔處處飛,所以又稱為金銀巷因為位於歷史古蹟第一銀行的後方,因此日治時代被命名為一銀巷,現代地理名為武廟路10巷。        據住在一銀巷地方耆老口述,巷子已存在超過150年歷史,至今仍保有近90年前建造的平房古屋。 第一銀行旁一銀巷入口 第一銀行  地圖位置 日據時代:第一銀行前身為日據時代之「嘉義銀行鹽水出張所」,於民國六年十一月一日設立(西元1917年)(日治大正6年)於現在鹽水鎮中山路十號(地圖位置)將近百年的歷史古蹟建築,年代僅次於大正元年所設立的萬華分行,由日本人建造。 民國十二年八月十二日(日治大正12年)台灣商工銀行合併新高、嘉義兩銀行,鹽水出張所由其接收承繼,更名為「台灣商工銀行鹽水出張所」,後因業務蒸蒸日上,於民國十八年三月一日(日治昭和4年)升格為「鹽水支店」。台灣光復:(西元1945年,民國35年)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改組更名為「台灣工商銀行」,鹽水支店亦隨之更名為「台灣工商銀行鹽水分行」。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一日,再隨總行之更名改稱「台灣第一商業銀行鹽水分行」,舊行舍係出張所時改建之平房。民國四十一年五月嗣因業務發展需要,承購土地一批,於民國四十四年九月建築為三層樓房,內部羅國式挑高設計,氣派十足,曾是鹽水最著名的當代建築。民國四十一年十月遷入鹽水鎮三福路五十七號現址之新建行舍,繼續營業。民國六十五年一月一日,為配合業務國際化,名稱更易為「第一商業銀行鹽水分行」,並以此名稱沿用至今。  圖片說明:現今第一銀行為民國四十四年建築三層樓房,內部羅國式挑高設計,氣派十足,曾是鹽水最著名的當代建築。原設於大正六年(1917年)的臺中市第一商業銀行鹽水分行「初名嘉義鹽水出張所」(舊址位於中山路十號),在黃朝琴(出身鹽水)擔任一銀董事長期間,即便附近已有了第一銀行新營分行,在鹽水亦成立了分行。   圖片說明:鹽水分駐所至西門路間的武廟路路段,在鹽水港尚未淤積前,從古看西街可以看到鹽水港風光,後來黃朝琴先生(前省議會議長),見到太陽西下時,金色陽光灑滿大地之美景,深受感動,因而提名為「古看西街」(第一銀行靠近一銀巷的下方位置小牌子)。   圖片說明:一銀巷古巷入口即位於第一銀行後方。 黃朝琴背景: 黃朝琴,字蘭亭 ( 1897-1972 ),今臺南市鹽水區人。曾祖父由福建南安渡臺, 自祖父開始經營製糖事業,奠定家族經濟基礎,為臺南地方望族。 黃朝琴祖父黃錦興在臺南經營糖廍,事業發達之後兼營當鋪,乙未割臺時曾一度暫居福建省晉江縣,後又返臺; 之後因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將原有糖廍關閉換成資本參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曾任董事; 黃朝琴之父黃宗海則繼續經營祖業,而他與其父先後逝世後,留下約150多甲的田地與當鋪等產業。 1897年黃朝琴生於富裕之家,稍長進入鹽水港公學校(今鹽水國民小學)就讀,並向父親學習漢文與日文。 1918年,黃朝琴力求精進,赴日留學,於1920年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與經濟科。在日留學期間,黃議長響應林獻堂(1881-1956)等人發起之政治運動,參與臺灣青年雜誌社之編輯任務,積極於《臺灣民報》上發表文章,鼓吹白話文與漢字改革,並經常在中國公使館幫忙,倡導民族運動及學習漢文。1922年,黃朝琴自早稻田大學畢業,隨即返臺舉辦各類演講,培養臺灣民眾之民族思想。 1924年,再赴美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國際公法,於1926年獲碩士學位,返臺後放棄祖產繼承,前往中國任職於外交部僑務局,發揮專業,頗受當局倚重。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黃朝琴再度奉派為外交部駐臺特派員並兼任臺北市長。 1953年起又先後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常務委員及臺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長等職。 1963年,隨臺灣觀光業日漸發達,黃議長辭卸省議會議長職務,全心投入旅館業的經營,在臺北市中山北路興建國賓飯店,並擔任董事長,使其成為臺灣國際型飯店的先驅。 1972年與世長辭。葬於湖內鄉大湖村的黃氏墓園 (孝思園)。 1962年鹽水第7屆第4次鎮民代表大會為紀念黃朝琴將東門路改為朝琴路。   「造月工坊」遊憩區  地圖位置          在一銀巷入口位於第一銀行旁,剛進入即可見到「造月工坊」,以破損的古厝設計出美麗的休憩空間,適合親子拍照踏青,有月津港燈節留下的常態性燈展。 造月工坊的局部景觀 區公所向民政局申請陳俊諺、藍仁宏、蔡承恩與賴憲儀等四名具有園藝專業學識的替代役男,參與「造月工坊」計畫,並以分期分區方式整頓改造基地。在整頓基地後,再利用建物外牆結構,向上延伸出竹造裝置藝術。展覽空間中庭則做綠化設計,及設置紅磚步道,以延伸一銀巷弄的走道風格,作為入口走道意象。 「紅磚圍牆」古巷道 地圖位置    古色古香的磚牆圍牆         一銀巷至中間路段有著美麗的迴廊,古時透光的特點讓紅磚圍牆有了更多互動的可能。   「修德拜亭廣場」遊憩區  地圖位置  修德拜亭遺蹟前身為修德禪寺。         市府推動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將目前位在鹽水中山路的修德禪寺舊址整修為修德拜亭廣場,提供遊客和社區民眾休憩空間,並串聯月津港親水公園、橋南老街、水岸步道,成為完整遊憩動線。         鹽水子弟、市府都發局長吳欣修說,修德禪寺原名慎和堂,建於西元一九一九年(日治時期),老鹽水人也稱修德禪寺叫「後街堂」,因修德禪寺早年濟助不少孤苦貧病的民眾,在老一輩鹽水人心中很有地位。         修德禪寺遷建於治水路現址後,位在市中心中山路的舊址只剩拜亭,土地閒置多年,都發局推動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決定整修修德禪寺舊址,營造為社區遊憩景點,寺方也認同構想,無償提供土地。         都發局斥資約二百五十萬元,整修修德禪寺舊址的磚牆、鋪設步道和植栽,並有解說牌和禪寺的老照片圖案,最近才開放修德拜亭廣場,視覺煥然一新。(自由時報)         修德禪寺主供釋迦牟尼佛,原名「慎和堂,原為茅蓬斗室,位於鹽水鎮(今鹽水區)嘉芳里,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年遷至現址,至大正8年(1919)由義存法師等七人發心重建,並更名為「修德禪寺」,大正9年(1920)落成,聘請日僧東海宜誠為首任住持,並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的佈教所。 一銀巷旁的修德拜亭廣場。 修德拜亭廣場修德拜亭廣場遊憩區 一銀巷「紅磚厝」古厝   地圖位置 一銀巷紅磚厝從全木造至紅磚補強已歷經90年以上歷史,紅磚厝的磚砌屋身有全堵牆都砌以紅磚及半堵牆的紅磚建築;屋架結構大半是木或竹。下半牆牆面砌磚,上半牆則以竹片編織再糊以泥糠,外表再抹一層石灰。紅磚的砌縫並抹以水泥,聽說50年前水泥取得不易,所以較老的半堵牆的紅磚砌縫都先糊一層泥土後,再以少量的水泥抹上。 以前從事理髮的店面古厝         一銀巷土角厝與土角牆皆已損毀,目前留下之最老房子約90年前建造,梁柱不使用一顆鐵釘的建築榫印結構,這一特徵「大木結構」即樑柱等主體承重結構,牆壁下部以磚頭與石灰粗糠黏結堆疊而成,上部牆壁內部是以竹編為內架,以米糠加石灰加泥土加水混合塗抹竹編架作為牆壁,再以石灰加水加石棉塗抹於外璧而成。 以前從事賣蛇肉的店面古厝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91.html ★㊔ 武廟 (蜂炮發源地) ★㊔ 武廟 (蜂炮發源地) 鹽水老街古廟 - 武廟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武廟  【350年以上歷史】Wu Temple 地址:Google地圖位置 鹽水武廟景點(Trip bds) 月港武廟    The temple is also named "Guandi Temple," and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the Yongli Reign Period. In the fourth year of the Jiaqing Reign Period (1799), Lin Wun Jyun of Lugang came to Tainan (which was then the capital town of Taiwan) for a legal case. When he was released, he felt greatly thankful for Lord Guandi's (Guangong) blessings and provided capital to refurbish the templ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emple's scale today. The custom of lighting beehive firecrackers is said to be deeply linked with the Wu Temple. Legend has it that a plague once occurred in the Yanshui area during the Guangxu Reign Period and the staggering number of people dying every day caused great panic among the residents. Not knowing what to do with the disease, they had no alternative but to ask gods and Buddha for a solution. Lord Guandi had always been very efficacious in the local area, so they prayed to him for safety. Lord Guandi answered to their plea just as expected. He ordered the residents to carry sedan chairs on the evening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with Jhou Cang He at the front of the parade team and his statue at the very back and firecrackers lit along the way through every street and lane along the border the Yanshui area until dawn. After the night of Lantern Festival, the Yanshui area became safe and the local people decided to make the firecracker parade an annual custom to remember with gratitude the blessings from Lord Guandi. The custom 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became the current beehive event on the 14th and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every year. Today, the event is hosted by the Wu Temple and considered an annual grand occasion of folk art in the Yanshui area, leaving glorious records on the history of Yanshui. Fo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local residents have had the belief that the more firecrackers one is bombed with, the luckier he or she is in the coming new year. So remember to wear a helmet, mask, and transparent eye pads. Raincoats and plastic boots also come as part of the standard garments for the event. Arrive at the Yanshui Wu Temple well ahead of time, and be ready to enjoy this one-of-a-kind beehive carnival.Source:Tourism Bureau,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攝影鹽水風情畫)鹽水武廟活動 歷史典故 鹽水武廟主祀文衡聖帝,據〈鹽水武廟廟誌歷史典故記要〉之記載,其源起乃明末時麻豆有一信女,敬奉一幅關聖帝君畫像,某日,颳起狂風,將放置屋外曝晒的聖像往東北方向捲走,該信女隨即僱人追蹤,至鹽水港新街(即現今武廟路)始知聖像被風吹掛在新街尾端大榕樹上,於是飛奔趕回麻豆向僱主稟告,一同至鹽水港處理,奇怪的是:當這位信女請人爬上大榕樹摘取聖像時,竟無法請回。圍觀人群中有位長老說:「是否關聖帝君要移駕本街接受善信奉拜?」經點香求問擲筊,證實關聖帝君欲移駕鹽水港,當地人士與該信女遂集資搭建臨時廟宇供奉,而成為鹽水武廟之肇始。 關聖帝君(攝影鹽水風情畫) 主祀神明:關聖帝君創立起始年:1668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概覽):康熙末年 清朝時期清康熙7年(1668),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參謀陳永華次男陳漢光及台澎兵備道梁文科等,但見鹽水港新街祀奉關聖帝君聖像簡陋的小廟,莊嚴十足,乃倡議擴大興建,以供更多善信四時膜拜。廟成,聖威大顯,凡百姓所求,都應驗如響,從此香火鼎盛,信徒大增。   乾隆年間,里民曾修建一次。 嘉慶8年(1803),奉政大夫林元品獨自捐資,擴大規模重新改建,並建後殿佛祖廳,奠定武廟日後之廟規。 道光8年(1828)董事李怡成、曾長源、陳學古等發起募金集資,加以修繕。 光緒元年(1875) 因廟宇受風雨侵蝕,破損不堪,再度整修廟貌。 日治時期 日治大正6年(1917),翁應賢倡首募金,再予重修廟宇。 周倉牽馬雕像古物 臺灣光復後民國34年(1945),李春波、翁應賢兩人見武廟廟貌寒傖荒涼,乃於民國35年(1946)倡議境民協同捐修。 民國60年(1971),時任武廟里里長兼武廟管理人李春波及地方人士再度鳩資整修,並購置廟地,增建廟後花園,於民國61年(1972)竣工。 民國72年(1983),後殿之玉蓮寺,因年久失修而斑駁不堪,全體委員遂決議拆除改建。 武廟為鹽水地區的公廟,亦為鹽水郊商舖戶所奉的信仰中心。尤以每年關帝爺遶境與元宵夜蜂炮活動,成為地方的年度盛事。資料來源: 1.康熙7年 ( 1668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5月)2.康熙末年(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3.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鹽水文物陳列室 地址:Google地圖位置 鹽水文物陳列室 文物陳列館 鹽水鎮文物陳列館 鹽水武廟文物館位於武廟旁,供民眾免費參觀。鹽水武廟文物館共有三層樓,一樓介紹鹽水蜂炮的歷史及來由,讓民眾了解蜂炮的悠久意義;二樓設有關公文化展,介紹關公的生平事蹟以及立有各種的關公雕塑作品,相當具有藝術氣息;三樓為五光十色展覽,擺設陳列著先民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生活用品和農具,讓您感受先民們早期生活的困苦與艱辛。 武廟文物館過年期間武廟常推出一系列節慶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武廟、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台灣寺廟網彙編而成。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8426.html ★ 媽祖廟 (明朝歷史文物) ★ 媽祖廟 (明朝歷史文物) 鹽水老街古廟 - 護庇宮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媽祖廟(護庇宮) 【400年以上歷史】Hubi Temple 地址:Google地圖位置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創立起始年: 1623(明天啟3年)(明永曆末年) 護庇宮又名鹽水媽祖宮,根據廟志之記載,其建廟時間可遠溯自明天啟3年(1623),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大陸福建湄州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所奉祀的開基三媽,又稱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   臺灣神奇: 鹽水護庇宮天上聖母(郭玟成) 而據《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之記載:「天妃廟: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 而據〈重興護庇宮碑記〉中所記:「月港之置天后宮也,于茲有年矣。康熙丙申歲,始擇其地,坐北向南,重興天后宮以成,且匾其額日『護庇宮』」 Hubi Temple (護庇宮), located on Zhongzheng Road (中正路) in Yanshui district (鹽水區), is one of Taiwan’s earliest Matsu temples, and it traces its origins back to 1623. With almost 400 years of history, the temple dates to a time when merchant vessels would pass through Yuejin Harbor (月津港), and it was a place where the citizens of Yanshui town would seek blessings. At that time a whole variety of trades and occupations flourished at the harbor edge, and Hubi Temple was an eternal partne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Yanshui. Within the temple, the Door God (門神) was painted by nationally-renowned painter Pan Li-shui(潘麗水), and it is both vivid and lifelike, regardless of which angle it is observed from. Pan painted the dazzling paintings within this space whilst he was still relatively young; and as an example, the beard of the Door God has been painted with a meticulous technique that individually delineates every single hair. In front of the main temple, Qianliyan (Thousandmile Eyes) and Shunfeng’er (Favourablewind Ear) sit as guardians of Matsu, and both statues have been in place since 1716. The thre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embodied by the pair are reflective of the treasure trov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old stories of Yanshui encapsulated within this space.Source:Tourism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月港護庇宮活動   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眾入墾,並將隨軍的媽祖入祠合祀,即今日的鎮殿大媽,後來鹽水境內日益繁榮,對媽祖之信仰尤甚,當時郊商又陸續自大陸迎來雜貨所奉之「箃郊媽」、由布商所奉之「布郊媽」及水、油商所奉之「水、(油)郊媽」等媽祖,另外由義竹鄉角帶圍商人迎來之「洲仔尾二媽」,同入媽祖祠合祀。至康熙55年(1716),境內信眾改建並定名為護庇宮。 古神像 乾隆4年(1739),曾修內殿,爾後,乾隆60年(1795)、同治4年(1865)、光緒4年(1878)皆曾崇修或改建。 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廟宇碑文清朝乾隆年間禁示憲府碑文清朝同治年間碑文 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日人強制廢除台民宗教信仰,護庇宮亦遭破壞,幸賴當時主事陳宗能搶救,才順利將媽祖金尊保存。 戰後,民國48年(1959)又再重建,並於民國61年(1972)竣工,成為鹽水地區居民之信仰中心。 護庇宮為鹽水的公廟,其祭祀圈可分為「大媽角」、「二媽角」、「三媽角」及「太子爺角」四個角境,各角境又分別由數個角頭廟所組成,祭典時遶境的範圍廣及現今鹽水全區。   以上資料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95.html ★♜ 大眾廟 (清朝建築) ★♜ 大眾廟 (清朝建築) 鹽水老街古廟 - 大眾廟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大眾廟  【270年以上建築歷史】Dazhong Temple 地址:Google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 雷府大將爺創立年代 : 乾隆6年(1741)大眾廟又名聚波亭,鹽水鎮昔時稱「月港」,乃一天然內港,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等,帶領大批移民入台,在今大眾廟前關墾為貿易港,舟船往返於福州、廈門之間,並於此古榕樹旁搭建涼亭,以供過往商旅休息,由於前方乃商船漁船聚集之處,每當向晚漁火點點,有「聚波漁火」之美景,而名曰「聚波亭」。「聚波亭」為目前清朝存留下來最古老的廟宇建築物。 In days gone by Yuejin Harbor had a large number of merchants and was where cargo ships gathered. One of the famous scenes of the harbor at the time was the lights on the fishing boats at Jubo Pavilion. At the side of Jubo Pavilion(聚波亭), Dazhong Temple was built in 1741 and enshrines Lei Fu Da Jiang Gong, one of the followers of Er Ma Jiao of Yanshui Hupi Temple. The temple has tranquil surrounds; local people like to sit in the shade under the big tree in front and chat. One notable feature is the small temple that was built inside Dazhong Temple from 5,000 mahjong blocks in 1990; it is a temple within a temple and enshrines Wu Cai Shen (the Martial Gods of Wealth). Many believers place their exam admission cards or name cards in the small temple or in the hand of the god statue to pray for exam or business success, creating an unusual sight inside Dazhong Temple(大眾廟).Source:Tourism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昔時鹽水商業繁盛,往來大陸及台灣西部各港口的船隻雖多,但由於船隻受地形、季風與潮流影響,加以當時海盜橫行,航行險惡,於是航民皆迎請故鄉神明以庇祐航行平安。相傳當時曾有航行閩台之間的泉州商人,於杭海間遭遇海盜襲擊,正值危急之際,忽然出現一手執利刃之長鬚勇將,將來犯的海盜擊退,據傳其容貌頗與傳說中奉祀之雷府大將軍相似,方知乃大將爺顯神威。又傳,凡於海上航行時遭逢狂風巨浪,只要誠心向大將爺祈禱,皆能化險為夷。爾後,雷府千歲之顯赫神威,便深植於往來商旅心中。 後由於地形變化,倒風內海逐間淤淺,港口功能遂失,大將爺神像也由原奉於船上,移祀於聚波亭內。至乾隆6年(1741),信眾聚資建廟,廟名沿用聚波亭, 又名大眾廟。 嘉慶6年(1801),廟宇因受風雨侵蝕,多有損壞,境民集資重修。 光緒13年(1887),再由地方仕紳黃存、黃宗琪等鳩資重修。 昭和2年(1927),地震致使廟宇傾圮,然當時物力維艱,延至昭和8年(1933),由王清賀、周清溪、黃耀等發起重建,至昭和9年(1934)竣工。 民國72年(1983),為應廣大信徒祭拜之需,再度重建,並增建後殿地藏王殿為二層式建築,歷時四年完工,並於民國80年(1991)舉行慶成謝土。 [月津八景之一] 聚波漁火: 鼓詍歸來趁晚潮,輝煌燈斗夜迢迢,影浮碧水星千點,光射金波蛇萬條,艇亂秋螢迷路去,檣危寒炬耀通宵,魚蝦卸罷祠堂外,殘焰搖紅倚絳霄。 圖片說明:聚波亭是鹽水大眾廟前身,古月津八景之一,照片中為「月津吟社」 詩人,左起吳文德、呂水吉、蔡和泉、蔡知、吳棋耀。月津八景中的聚波漁火就是指此地,詩云:「鼓枻歸來趁晚朝,輝煌燈火夜迢迢,影浮碧水 星千點,光射金波蛇萬條。舟亂秋螢迷去路,檣危寒炬耀通霄,魚蝦卸罷祠堂外,殘陷搖紅倚降霄」。聚波亭是鹽水港時代的碼頭邊古榕樹下建築涼亭,現今變成鹽水大眾廟的前殿,位置在中境里。而聚波漁火在今之眾廟前,早期為一蜿蜒小溪,現已乾涸,目前是鎮民晨起跳土風舞及打羽球的場地。圖片說明:現今已修復的大眾廟前殿 聚波亭位月津港處,昔日榕樹高茂,而且有井一口,水質清甜,往來船隻,漁人、商賈在此休憩,後來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為首創建,命為聚波亭,取其為急水溪、八掌溪支流交會,水波在此匯集之意。由於港邊波浪起伏,水色澄清,夜間船隻返港,映得滿江漁火,非常美麗,遂成一景。 清朝時期月津港尚未淤積,直接急水溪、八掌溪支流出口處交會,直接面向海洋,看著港灣裡漁火點點非常美麗,聚波亭前的港灣遺跡,如今因淤積早已成小河道,不過鄉野景色還是很美。 聚波亭旁原有聚波亭石碑,後來移至月津港河道旁。 關於月津八景詳細資料 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彙編而成。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7328.html 日本神社 日本神社 鹽水老街古廟 - 日本神社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鹽水國小天照大神神社  Google地圖位置 日本稱為『天照神社』。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話中高天原的統治者與太陽女神。她被奉為今日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祇。也是日本皇室的祖神。 文藝廣告 - 神韻2020世界巡演            在鹽水還可以找到純日式建築神社的蹤影,是位於鹽水國小內的鹽水神社,鹽水國小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學校,前身是成立於西元1898年的嘉義國語傳習所鹽水港分教場,之後歷經鹽水港公學校、鹽水公學校、鹽水東國民學校、鹽水鎮第一國民學校、鹽水國民學校、最後才改為現在的鹽水國民小學。 鹽水神社建造於西元1940年(昭和十五年)目前被列為台南市的歷史建築。國民政府來台後曾經一度被改為孔廟大成殿,之後才在西元2005年被修復為神社的樣貌, 目前的鹽水神社算是一個小兒美的神社, 有參拜道、鳥居、石燈籠、與本殿。
https://www.yanshui.com.tw/ 鹽水漫遊網
YouBike鹽水三站租借點已啟用,遊客可租自行車漫遊鹽水,也可騎至新營轉運站搭乘國道客運,路程僅約2公里。台南市政府近期整建鹽水5座水岸公園,月津港沿岸5座水岸公園已全部整建完成,打造成浪漫月津港水岸遊憩綠色走廊,可讓民眾在這裡休憩、觀光,還有長達約7公里的自行車道,讓旅客能在這裡欣賞月津港日夜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