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鹽水導遊
2
老街寺廟
3
★ 【王爺巷】 (1895年古厝)4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77.html ★ 【王爺巷】 (1895年古厝) ★ 【王爺巷】 (1895年古厝) 鹽水老街古廟 - 王爺巷 簡介 橋南老街 王爺巷 連成巷 魚麟巷 中街 一銀巷 武廟 媽祖廟 大眾廟 日本神社 王爺巷  地圖位置          王爺巷連結連成巷,向南可通至護庇宮廟埕,向東可以連結至西門路,該巷因王爺廟(廣濟宮)而得名,係早期酒家雲集的位置。  「王爺廟巷」係因「王爺廟」前的巷道而被命名的古道名,現代地理名為中山路3巷,已超過150年歷史。 圖片說明:創立於清朝的王爺廟         清朝至日治時期王爺巷曾是酒家雲集的地方,當時鹽水牛墟市集盛行(清朝至日治時期臺灣三大牛墟之一,為當時南北通商最大市集),墟日結束,口袋滿滿的莊稼人,則多到鹽水街上戲院或王爺巷酒家消費。日治至民國時期最出名的酒家為黑貓酒家,就位於目前王爺廟後方,舊時建築物已拆除,變成了水仙里活動中心。 水仙里活動中心 狹窄巷弄鬧中取靜,巷內多戶人家保留清朝時期舊聚落建築形式,生活悠閒,絲豪不受外面吵雜的街道所影響。 沿途可見紅磚山牆、鐵剪刀、竹節窗、水井、防空洞、土埆房與牆等,雖然有些建築已整修過,不過從巷內舊建築,仍可見證過去的繁華。本巷最古老且具有特色建築物為吳家百年古厝,1895年所建造。  王爺巷的「鐵剪刀」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在八角樓旁王爺巷(廣濟宮)的入口處有著日據時代的古厝,古厝馬背山牆(屋頂方)上有著大量的鐵剪刀。 八角樓旁王爺廟老街入口有著「鐵剪刀」屋頂古厝。 「鐵剪刀」據悉是荷蘭據台灣時期,影響臺灣建築工法的主要證據。「壁鎖」又稱作「鐵鉸刀尺」,一般民眾有稱「鐵剪刀」。就「鐵剪刀」的稱謂而言,因該構件的外形「T(γ)型」與一般常見剪刀的形狀極為相似,再加上材質多為鐵件所構成,因而直接以「鐵剪刀」稱之;而「鐵鉸刀尺」之稱由來,其中「鉸刀」意指「T(γ)型」或「X型」的壁鎖,「尺」則意指「S型」或「I型」的壁鎖。專就其作用而言,「壁鎖」一詞顧名思義,是牆壁上具有和鎖一般功用的構件,利用此一構件可以將建築物外牆磚壁與屋內的橫樑(楹仔)作一緊密的結合一起,如同用鎖扣住一般,主要以防止橫木因外力(如地震)作用而脫落。這對僅將橫樑(楹仔)「置放」於承重牆體上的結構體而言,無疑地更增加了建築物的安全性。因此,「壁鎖」一詞完全表達了此類構件的特點。 王爺巷「造津藝棧」遊憩區  (>>Google地圖位置)         在王爺巷中間可見到「造津藝棧」,以古井與古厝間設計出美麗的休憩空間,適合親子拍照玩水,有月津港燈節留下的常態性燈展,營造台南鹽水成為學習、散步、談戀愛的好所在。         造津藝棧包含活動廣場、展示區域、戲水角,佐以雙曲拋物面遮棚、竹編花燈廊道、社區花圃、多媒體牆面等設計構想,造津藝棧完工後陸續開辦對於社區未來發展有利之市民學堂課程,藉由在地傳統創新的課程,並透過居民參與過程,傳遞在地居民參與之觀念,並帶動居民對於公共事務之投入,同時挖掘鹽水在地人文資源,善用居民智慧與經驗,重構在地居民的活力與創意發想。(自由時報)   造津藝棧 百年古井上的搖水器    王爺巷的「竹節窗」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位於王爺巷裡面的造津藝棧旁,有一棟古厝,窗戶以竹節製成的建築,據地方耆老口述為日治時代建造,屋齡已超過90年以上歷史。         「竹節窗」竹為中國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中國人愛竹,付予竹很高的評價,許多很好的成語都和竹相關,竹節窗就代表了讀書人應該像竹子一樣,「虛心」的學習,位於高處但有「節氣」。這古厝採用石造竹節窗,通常磚石窗分為「釉面陶磚窗」與「石造竹節窗」兩種,石雕竹節窗窗條數目與奇(吉)數,有祈福之意,古時候的人認為雙數是屬陰的,單數是屬陽的,你就知道陽宅的窗戶為什麼是用單數柱子了。 「王爺廟」  (>>Google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王爺 主祀神明 (其他): 池府千歲創立年代 : 清朝道光10年左右王爺廟主祀池府千歲,據《台灣寺廟概覽》之記載,其創建於道光年間,為南餛鯓代天府之分靈廟,據傳鹽水鎮民與義竹庄民曾發生械鬥,王爺顯靈助陣,使鹽水鎮民獲勝,後來又大顯神威消除疫病災厄,地方民眾有感王爺恩澤,遂協同建廟奉祀。 明治40年(1907),曾經修繕,並增祀吳府千歲;日治後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神尊均避入民家奉祀,廟宇因而一度荒廢。 戰後,由輪值爐主發起協同境內信徒捐獻重建,再度迎神入廟,恢復舊貌。 今廟為民國70年代所建。 清朝道光香爐 「紅磚山牆」古厝巷道  (>>Google地圖位置) 傳統磚瓦建築側牆稱為“山牆”,民國四十年前後,台灣民居,普偏為紅磚面牆與水泥灰白柱根框邊線條外露屋頂覆蓋灰水泥瓦的景致。刻意在山牆的中間處破空,造成視覺上的動感,及繁複的裝飾效果。傳統磚瓦建築側牆稱為「山牆」古早建築美學,透過動手把一塊塊小紅磚,堆疊、組砌出瓦厝山牆的造型,一訪懷舊的迷人風景。 王爺廟旁通往天主堂老街上的紅磚山牆建築。紅磚山牆建築   「土埆厝」吳家百年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吳家祖先吳乃修曾官拜福建兵部巡府,在王爺巷中心深入處內有隱藏著百年古厝,其後代子孫已逝吳離東曾任多屆水先里里長,吳家祖先吳乃修和官封五品的葉家八角樓祖先葉瑞西,及翁宅翁煌南等人並列古鹽水名仕。         吳乃修於清末從大陸漳州來台,先在柳營鄉八老爺落腳(舊名火燒店),後來定居鹽水,原也想籌建像八角樓那樣的三落式八卦樓閣建築,時因日軍抵台發生礁吧哖「走番仔」的抗日事變,只建成一般的三合院宅第。吳家後代守護著百年以上老厝,經歲月摧殘十幾年前已不堪居住,吳家後代期望政府能進行古蹟維護。 古宅壁堵木雕、交趾燒窗等仍見古樸之美,大廳內還懸卦著祖母披鳳冠及祖父吳美卿端坐正廳的畫像,只是由米糠為材料的壁面紛紛剝落。 古宅壁堵土埆牆是由米糠為材料的壁面紛紛剝落。 吳家祖厝全土埆房與土埆牆與米糠等清時期製作工法。         樑柱與屋頂由清時期全木榫與竹片構築工法梁柱,不使用一顆鐵釘的建築榫印結構,下方本來是本部以磚頭與石灰粗糠黏結堆疊而成。         「土墼厝」、「土埆厝」為一種傳統房屋的建築方式,主要是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墼(或稱土埆、土角磚)堆疊成房屋牆壁,並以稻草、瓦片或芒草覆蓋以作為屋頂。有些土墼厝則會於房屋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修飾。土墼俗作土角,因淮河以南及臺灣地區白蟻肆虐,不利使用木造建築,土墼常替代紅磚成為建築材料,類似華北地區土坯。由於泥土比熱較大,吸、散熱皆慢,故以土磚建成之房屋冬暖夏涼。此外,土磚以泥土及稻草為原料,建材成本低廉,取得方便,也因此成為台灣開發初期常見的建築型態。 然而,土磚的缺點之一便是怕水。一旦下雨積水就可能導致土磚龜裂破損,最終坍榻。另外,土墼厝也因受限於材質,建築高度多不高於一層樓。   「王爺巷防空洞」遺蹟   (>>Google地圖位置)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民國三十三、三十四年,因二戰美日戰爭日盛,鹽水港多處房舍被美軍轟炸損毀,王爺巷也不能倖免,王爺巷多處房屋全毀或半毀,滿目瘡痍,幾近廢墟,防空洞即是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負有保護身家安全的使命,也見證歷史殘酷的一頁。 王爺巷防空洞遺跡    
https://www.yanshui.com.tw/ 鹽水漫遊網
YouBike鹽水三站租借點已啟用,遊客可租自行車漫遊鹽水,也可騎至新營轉運站搭乘國道客運,路程僅約2公里。台南市政府近期整建鹽水5座水岸公園,月津港沿岸5座水岸公園已全部整建完成,打造成浪漫月津港水岸遊憩綠色走廊,可讓民眾在這裡休憩、觀光,還有長達約7公里的自行車道,讓旅客能在這裡欣賞月津港日夜風光……

鹽水老街古廟 - 王爺巷

王爺巷  42af5d74e29361462b6da4cb0a33e6c3.png地圖位置

         王爺巷連結連成巷,向南可通至護庇宮廟埕,向東可以連結至西門路,該巷因王爺廟(廣濟宮)而得名,係早期酒家雲集的位置

 「王爺廟巷係因王爺廟前的巷道而被命名的古道名,現代地理名為中山路3巷,已超過150年歷史


79d3e512f88f3627e59a2c65905aaf59.jpg

圖片說明:創立於清朝的王爺廟


        清朝至日治時期王爺巷曾是酒家雲集的地方,當時鹽水牛墟市集盛行(清朝至日治時期臺灣三大牛墟之一,為當時南北通商最大市集),墟日結束,口袋滿滿的莊稼人,則多到鹽水街上戲院或王爺巷酒家消費。日治至民國時期最出名的酒家為黑貓酒家,就位於目前王爺廟後方,舊時建築物已拆除,變成了水仙里活動中心。

9d04b931e140a844482cd62a00e52e03.jpg

水仙里活動中心


狹窄巷弄鬧中取靜,巷內多戶人家保留清朝時期舊聚落建築形式,生活悠閒,絲豪不受外面吵雜的街道所影響。

7ab627479abe1e6844f0001a13364a4a.jpg


沿途可見紅磚山牆、鐵剪刀、竹節窗、水井、防空洞、土埆房與牆等,雖然有些建築已整修過,不過從巷內舊建築,仍可見證過去的繁華。本巷最古老且具有特色建築物為吳家百年古厝1895年所建造
 


王爺巷鐵剪刀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在八角樓旁王爺巷(廣濟宮)的入口處有著日據時代的古厝,古厝馬背山牆(屋頂方)上有著大量的鐵剪刀


96df809a9804eb607eae9e848b286bf6.jpg

八角樓旁王爺廟老街入口有著「鐵剪刀」屋頂古厝

鐵剪刀」據悉是荷蘭據台灣時期,影響臺灣建築工法的主要證據。「壁鎖」又稱作「鐵鉸刀尺」,一般民眾有稱「鐵剪刀」。就「鐵剪刀」的稱謂而言,因該構件的外形「T(γ)型」與一般常見剪刀的形狀極為相似,再加上材質多為鐵件所構成,因而直接以「鐵剪刀」稱之;而「鐵鉸刀尺」之稱由來,其中「鉸刀」意指「T(γ)型」或「X型」的壁鎖,「尺」則意指「S型」或「I型」的壁鎖。專就其作用而言,「壁鎖」一詞顧名思義,是牆壁上具有和鎖一般功用的構件,利用此一構件可以將建築物外牆磚壁與屋內的橫樑(楹仔)作一緊密的結合一起,如同用鎖扣住一般,主要以防止橫木因外力(如地震)作用而脫落。這對僅將橫樑(楹仔)「置放」於承重牆體上的結構體而言,無疑地更增加了建築物的安全性。因此,「壁鎖」一詞完全表達了此類構件的特點。

王爺巷「造津藝棧」遊憩區  (>>Google地圖位置)

        在王爺巷中間可見到「造津藝棧」,以古井與古厝間設計出美麗的休憩空間,適合親子拍照玩水,有月津港燈節留下的常態性燈展,營造台南鹽水成為學習、散步、談戀愛的好所在。

        造津藝棧包含活動廣場、展示區域、戲水角,佐以雙曲拋物面遮棚、竹編花燈廊道、社區花圃、多媒體牆面等設計構想,造津藝棧完工後陸續開辦對於社區未來發展有利之市民學堂課程,藉由在地傳統創新的課程,並透過居民參與過程,傳遞在地居民參與之觀念,並帶動居民對於公共事務之投入,同時挖掘鹽水在地人文資源,善用居民智慧與經驗,重構在地居民的活力與創意發想。(自由時報)

 

220837ba007a938b95b6a798353ad42c.jpg造津藝棧

6864d4d97a5d9982a0032c379524549e.jpg

百年古井上的搖水器 

 

王爺巷竹節窗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位於王爺巷裡面的造津藝棧旁,有一棟古厝,窗戶以竹節製成的建築,據地方耆老口述為日治時代建造,屋齡已超過90年以上歷史。


c103af68eac1249b5e14b0e83525d441.jpg


        「竹節窗」竹為中國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中國人愛竹,付予竹很高的評價,許多很好的成語都和竹相關,竹節窗就代表了讀書人應該像竹子一樣,「虛心」的學習,位於高處但有「節氣」。這古厝採用石造竹節窗,通常磚石窗分為「釉面陶磚窗」與「石造竹節窗」兩種,石雕竹節窗窗條數目與奇(吉)數,有祈福之意,古時候的人認為雙數是屬陰的,單數是屬陽的,你就知道陽宅的窗戶為什麼是用單數柱子了。

「王爺廟  (>>Google地圖位置)

主祀神明: 王爺

主祀神明 (其他): 池府千歲
創立年代 : 清朝道光10年左右
王爺廟主祀池府千歲,據《台灣寺廟概覽》之記載,其創建於道光年間,為南餛鯓代天府之分靈廟,據傳鹽水鎮民與義竹庄民曾發生械鬥,王爺顯靈助陣,使鹽水鎮民獲勝,後來又大顯神威消除疫病災厄,地方民眾有感王爺恩澤,遂協同建廟奉祀。

明治40年(1907),曾經修繕,並增祀吳府千歲;日治後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神尊均避入民家奉祀,廟宇因而一度荒廢。

戰後,由輪值爐主發起協同境內信徒捐獻重建,再度迎神入廟,恢復舊貌。

今廟為民國70年代所建。

ae9420e424eec935591060ae26fa2dbc.jpg
清朝道光香爐

「紅磚山牆古厝巷道  (>>Google地圖位置)

傳統磚瓦建築側牆稱為“山牆”,民國四十年前後,台灣民居,普偏為紅磚面牆與水泥灰白柱根框邊線條外露屋頂覆蓋灰水泥瓦的景致。刻意在山牆的中間處破空,造成視覺上的動感,及繁複的裝飾效果。傳統磚瓦建築側牆稱為「山牆」古早建築美學,透過動手把一塊塊小紅磚,堆疊、組砌出瓦厝山牆的造型,一訪懷舊的迷人風景。



6b4b5a499840ae197731a533cbbdd444.jpg王爺廟旁通往天主堂老街上的紅磚山牆建築。

2a65a83fb5daf6986e20b35f0d4f12f0.jpg
紅磚山牆建築

 

「土埆厝」吳家百年古厝 (>>Google地圖位置)

  吳家祖先吳乃修曾官拜福建兵部巡府,在王爺巷中心深入處內有隱藏著百年古厝,其後代子孫已逝吳離東曾任多屆水先里里長,吳家祖先吳乃修和官封五品的葉家八角樓祖先葉瑞西,及翁宅翁煌南等人並列古鹽水名仕。

ffe25905ded04ce432d6088ef48c86b3.jpg
4792c2fc8416e5f2aad70e4bc0355d8f.jpg
        吳乃修於清末從大陸漳州來台,先在柳營鄉八老爺落腳(舊名火燒店),後來定居鹽水,原也想籌建像八角樓那樣的三落式八卦樓閣建築,時因日軍抵台發生礁吧哖「走番仔」的抗日事變,只建成一般的三合院宅第。
吳家後代守護著百年以上老厝,經歲月摧殘十幾年前已不堪居住,吳家後代期望政府能進行古蹟維護。

d406a26f899fd553dd29d709c93799dd.jpg
古宅壁堵木雕、交趾燒窗等仍見古樸之美,大廳內還懸卦著祖母披鳳冠及祖父吳美卿端坐正廳的畫像,只是由米糠為材料的壁面紛紛剝落。


872ca7cd1cf84bc33b740cd977218240.jpg
古宅壁堵土埆牆是由米糠為材料的壁面紛紛剝落。

b1ab67d9e35fe469d4098bf562d809f6.jpg

吳家祖厝全土埆房與土埆牆與米糠等清時期製作工法。

d539e1e5127d409558374dac4c7e012e.jpg

7fdc97b472d48bcb06483264c94cf673.jpg
        樑柱與屋頂由清時期全木與竹片構築工法梁柱,不使用一顆鐵釘的建築榫印結構,下方本來是本部以磚頭與石灰粗糠黏結堆疊而成


3377ce8d0e0d96f79264969095be9105.jpg

        「土墼厝」、「土埆厝」為一種傳統房屋的建築方式,主要是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墼(或稱土埆、土角磚)堆疊成房屋牆壁,並以稻草、瓦片或芒草覆蓋以作為屋頂。有些土墼厝則會於房屋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修飾。土墼俗作土角,因淮河以南及臺灣地區白蟻肆虐,不利使用木造建築,土墼常替代紅磚成為建築材料,類似華北地區土坯。由於泥土比熱較大,吸、散熱皆慢,故以土磚建成之房屋冬暖夏涼。此外,土磚以泥土及稻草為原料,建材成本低廉,取得方便,也因此成為台灣開發初期常見的建築型態。 然而,土磚的缺點之一便是怕水。一旦下雨積水就可能導致土磚龜裂破損,最終坍榻。另外,土墼厝也因受限於材質,建築高度多不高於一層樓。

 

王爺巷防空洞」遺蹟   (>>Google地圖位置)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民國三十三、三十四年,因二戰美日戰爭日盛,鹽水港多處房舍被美軍轟炸損毀,王爺巷也不能倖免,王爺巷多處房屋全毀或半毀,滿目瘡痍,幾近廢墟,防空洞即是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負有保護身家安全的使命,也見證歷史殘酷的一頁。


6d5a8dd8d452f5e380a93cdb96cdb874.jpg

王爺巷防空洞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