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鹽水導遊
2
鹽水歷史小檔案
3
鹽水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4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353.html 鹽水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 鹽水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 鹽水歷史小檔案 清朝時期 日治時期 近期復甦 鹽水日治時期 ◎ 抗日活動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卻遭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抵抗。是年8月28日攻克彰化後,以陸軍中將高島蛃之助為臺灣副總督兼南進軍司令,並部屬近衛師團由北白川能久親王統率輕嘉義南下。時由小松宮貞愛親王所領之混成第四旅軍團於十月十日由布袋嘴登陸,遇劉永福手下林德謙率黑旗兵一營(約500人)與麻豆談少宗手下三百餘人頑強抵抗,而在鹽水港街亦募得義勇3000人,由當地人稱老師的葉瑞西(鹽水八角樓長孫)和鄉紳翁煌南率領抗日;十月十一日近衛師團克菁寮庄(後壁鄉竹圍後)約200人,十二日午前抵鹽水港街,由於募集民眾皆臨時編組,不敵日軍,談少宗潰走,而翁煌南向日軍投降,三日後葉瑞西亦出面請降。至此鹽水港與「臺灣民主國」時期的抗日活動關係亦告結束,約維持了五天。從而,日領時代開始。     ◎ 日治時期的重要商港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明治34年(1901),全臺改為二十廳,臺南縣分臺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廳所管轄範圍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可見此時鹽水因為交通所帶來地位是相當高的。 圖片說明:鹽水日治時期1908年地圖 鹽水港漸趨沒落:可惜在鹽水港淤積日趨嚴重的同時,水路交通沒落,再加上明治38年(1905)鹽水地方人士因擔心縱貫鐵路穿過鹽水,破壞當地風水,因此向日人提出反對鐵路的興建的意見,結果造成鐵路的興建轉往新營,鹽水也喪失了昔日的交通樞紐的地位。明治 42年(1909)臺灣行政改制,原有的二十廳裁併為十二廳,原來的鹽水港劃為嘉義廳轄下的一個支廳,大正9年(1920),廢廳改州,鹽水地位再度降級,成為臺南新營郡轄下的的鹽水街。圖片說明: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鹽水港街有頂頭市、下頭市兩個南北市場,屋中為頂頭市場上午時 ,草地人到鹽水趕集買賣情景。此頂頭市場是現今改成的鹽水第一公共 市場,市場老街上還沒有人力車便道搬運貨物,人來接往交易熱絡。(圖來源:中央研究院)圖片說明:日治時代昭和6年以前(1931以前)鹽水早期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在朝琴路東北,西門在觀音亭南方,往學甲的草店尾南端,南門在橋南街南端往新營方向, 北門在武廟路北方「瓦窯窟」一帶,市街的區域就在四個城門的範圍內 。清代的鹽水市街,呈現格子狀分佈,商業區集中在鹽水碼頭周圍,當時的尾街過橋藏興街,都是最發達的地方,隨著港口的淤積及貿易的沒落,市區逐漸移往伽藍廟等地。日治時期,鹽水實施都市計畫,主要街道依都市計畫修改,出現了寬達15公尺的道路,有新街、布街、中街、 尾街等,街道的分佈仍呈格子形,但比清代複雜許多。照片中為日治時期的鹽水市街。(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 光復初期的鹽水 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八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臺灣重回中國懷抱。臺灣州於十二月底接受完畢;翌年一月七日改為臺南縣,新營郡改新營區,鹽水街改為鹽水鎮;當時新營區屬仍在本鎮,同年七月二十五日撤新營區,本鎮直屬臺南縣,光復初期,鎮長由政府任命。鹽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迭遭美軍轟炸,市區房屋幾乎全毀,鹽水鎮幾成癈墟。1945年後,當時「布街」(今三福路)、「竹仔街」(今朝琴路)都是人潮聚集處,並有清代就興起設於鹽水港旁的「蕃薯纖市」,為五穀雜糧交易處,鹽水牛墟的存在,也使各地的牛販群集於鹽水,不過這樣的好現象並沒有維持多久 …。圖片說明:今三福路昔日為布商林立的地方,日治時期為「布街通」,是布商集中地,在「布街」與「竹子街」交叉口處建有不少商號。街上多為穿著樸素的街民及幾盞街燈妝點的街道。三福路在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時, 拓寬為十五米大路,沿街面則為牌樓面整齊的洋樓,經此街可往布袋、 朴子的「竹子街」(今朝琴路),竹子街顧名思義就是賣竹子的攤販聚 集之地,由嘉義、白河、關子嶺山區砍伐回來的竹子,以竹子街為集散 地,也是竹製品的集散地。布街在日治時期就漸漸沒落,布商往「伽藍廟」一帶集中,因此「布街」的全盛時期應在清代。(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 貿易的鹽水   因港而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雨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水路,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臺灣海峽,商船雲集,每有商船 靠港,米、竹筍就透過鹽水與來自大陸的商船交換布匹、陶瓷、酒、菸草、木材 、中藥等物資,貿易的興盛與衰敗寫出了鹽水的歷史過程。鹽水因港成市,貿易興盛,又屬臺灣早期發展的城鎮之一,港市聚集人潮,向然也帶來不少的傳說軼聞,港市時期的鹽水,有人經商致富,有人一夕之間散盡家財,流傳在市井小民 之間的傳說與韻事,不可勝數,但也因此更可以確認鹽水的富戶人家幾乎都與貿 易是相關的,像是當地的一句俗話「九萬二十七千」,就是用來形容當時九戶人 家的財產達到萬元以上,二十七戶有千元以上的身價。圖片說明: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創辦於明治36年(1903),資本額約300萬日圓,製糖能力約為350噸,最初在台南州舊鹽水港廳的岸內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廠地圖位置,經過擴資、合併他廠後,成為一家擁有7所製糖廠及2間酒精工廠的大公司。明治43年時(1910),已發展成資本額750萬日圓,製糖能力為3450噸的大會社。 日治末期,更成為壟斷台灣糖業的四大會社之一。光復後,四大會社所屬的廠房、工地、生產機具均由台糖接收。照片中為鹽水港製糖酒精工場。(圖來源:中央研究院)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陳美惠講師臺灣文獻,由鹽水小鎮漫遊網整合Google Map彙編而成。
https://www.yanshui.com.tw/ 鹽水漫遊網
北台南最大的兒童遊樂公園在鹽水即將完工,敬請期待。YouBike鹽水六站租借點已啟用,遊客可租自行車漫遊鹽水,也可騎至新營轉運站搭乘國道客運,路程僅約2公里。台南市政府整建鹽水月津港沿岸5座水岸公園已全部整建完成,打造成浪漫月津港水岸遊憩綠色走廊,可讓民眾在這裡休憩、觀光,還有長達約7公里的自行車道,讓旅客能在這裡欣賞月津港日夜風光。鹽水不僅有兒童及成人特色公園,還有意麵等名產、週三夜市、百年牛墟、特色古蹟、百年建築、鹽水蜂炮、月津港燈節等,走訪一趟月之美術館燈飾作品,再來碗道地鹽水意麵,是絕不能錯過的一大享受……

鹽水歷史小檔案

鹽水日治時期


◎ 抗日活動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卻遭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抵抗。是年828日攻克彰化後,以陸軍中將高島蛃之助為臺灣副總督兼南進軍司令,並部屬近衛師團由北白川能久親王統率輕嘉義南下。時由小松宮貞愛親王所領之混成第四旅軍團於十月十日由布袋嘴登陸,遇劉永福手下林德謙率黑旗兵一營(約500人)與麻豆談少宗手下三百餘人頑強抵抗,而在鹽水港街亦募得義勇3000人,由當地人稱老師的葉瑞西(42af5d74e29361462b6da4cb0a33e6c3.png鹽水八角樓長孫)和鄉紳翁煌南率領抗日;十月十一日近衛師團克菁寮庄(後壁鄉竹圍後)約200人,十二日午前抵鹽水港街,由於募集民眾皆臨時編組,不敵日軍,談少宗潰走,而翁煌南向日軍投降,三日後葉瑞西亦出面請降。至此鹽水港與「臺灣民主國」時期的抗日活動關係亦告結束,約維持了五天。從而,日領時代開始。


42cae65a23d9d3fc16f10b49bde2e80b.jpg

 

 



◎ 日治時期的重要商港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明治34年(1901),全臺改為二十廳,臺南縣分臺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廳所管轄範圍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可見此時鹽水因為交通所帶來地位是相當高

7ab925f7f6d0e5c5bfca70792e140f02.jpg

圖片說明:鹽水日治時期1908年地圖


鹽水港漸趨沒落:
可惜在鹽水港淤積日趨嚴重的同時,水路交通沒落,再加上明治38年(1905)鹽水地方人士因擔心縱貫鐵路穿過鹽水,破壞當地風水,因此向日人提出反對鐵路的興建的意見,結果造成鐵路的興建
轉往新營,鹽水也喪失了昔日的交通樞紐的地位明治 42年(1909)臺灣行政改制,原有的二十廳裁併為十二廳,原來的鹽水港劃為嘉義廳轄下的一個支廳,大正9年(1920),廢廳改州,鹽水地位再度降級,成為臺南新營郡轄下的的鹽水街。


bc99e8dbda0592336530c89b95f7f187.jpg圖片說明: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鹽水港街有頂頭市、下頭市兩個南北市場,屋中為頂頭市場上午時 ,草地人到鹽水趕集買賣情景。此頂頭市場是現今改成的鹽水第一公共 市場,市場老街上還沒有人力車便道搬運貨物,人來接往交易熱絡。(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977ee877cd23171d61fc46315685d8c5.jpg圖片說明日治時代昭和6年以前(1931以前)鹽水早期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在朝琴路東北,西門在觀音亭南方,往學甲的草店尾南端,南門在橋南街南端往新營方向, 北門在武廟路北方「瓦窯窟」一帶,市街的區域就在四個城門的範圍內 。清代的鹽水市街,呈現格子狀分佈,商業區集中在鹽水碼頭周圍,當時的尾街過橋藏興街,都是最發達的地方,隨著港口的淤積及貿易的沒落,市區逐漸移往伽藍廟等地。日治時期,鹽水實施都市計畫,主要街道依都市計畫修改,出現了寬達15公尺的道路,有新街、布街、中街、 尾街等,街道的分佈仍呈格子形,但比清代複雜許多。照片中為日治時期的鹽水市街。(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 光復初期的鹽水

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八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臺灣重回中國懷抱。臺灣州於十二月底接受完畢;翌年一月七日改為臺南縣,新營郡改新營區,鹽水街改為鹽水鎮;當時新營區屬仍在本鎮,同年七月二十五日撤新營區,本鎮直屬臺南縣光復初期,鎮長由政府任命。鹽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迭遭美軍轟炸,市區房屋幾乎全毀,鹽水鎮幾成癈墟。1945年後,當時「布街」(今三福路)、「竹仔街」(今朝琴路)都是人潮聚集處,並有清代就興起設於鹽水港旁的「蕃薯纖市」,為五穀雜糧交易處,鹽水牛墟的存在,也使各地的牛販群集於鹽水,不過這樣的好現象並沒有維持多久 …。


e2172171ec9e759d7234b17c62e4ec8d.jpg
圖片說明:今三福路昔日為布商林立的地方,日治時期為「布街通」,是布商集中地,在「布街」與「竹子街」交叉口處建有不少商號。街上多為穿著樸素的街民及幾盞街燈妝點的街道。三福路在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時, 拓寬為十五米大路,沿街面則為牌樓面整齊的洋樓,經此街可往布袋、 朴子的「竹子街」(今朝琴路),竹子街顧名思義就是賣竹子的攤販聚 集之地,由嘉義、白河、關子嶺山區砍伐回來的竹子,以竹子街為集散 地,也是竹製品的集散地。布街在日治時期就漸漸沒落,布商往「伽藍廟」一帶集中,因此「布街」的全盛時期應在清代。(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 貿易的鹽水

  因港而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雨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水路,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臺灣海峽,商船雲集,每有商船 靠港,米、竹筍就透過鹽水與來自大陸的商船交換布匹、陶瓷、酒、菸草、木材 、中藥等物資,貿易的興盛與衰敗寫出了鹽水的歷史過程。鹽水因港成市,貿易興盛,又屬臺灣早期發展的城鎮之一,港市聚集人潮,向然也帶來不少的傳說軼聞,港市時期的鹽水,有人經商致富,有人一夕之間散盡家財,流傳在市井小民 之間的傳說與韻事,不可勝數,但也因此更可以確認鹽水的富戶人家幾乎都與貿 易是相關的,像是當地的一句俗話「九萬二十七千」,就是用來形容當時九戶人 家的財產達到萬元以上,二十七戶有千元以上的身價。

4cdf3f7314ed6b8c2172265add37328e.jpg
圖片說明: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創辦於明治36年(1903),資本額約300萬日圓,製糖能力約為350噸,最初在台南州舊鹽水港廳的岸內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廠42af5d74e29361462b6da4cb0a33e6c3.png地圖位置,經過擴資、合併他廠後,成為一家擁有7所製糖廠及2間酒精工廠的大公司。明治43年時(1910),已發展成資本額750萬日圓,製糖能力為3450噸的大會社。 日治末期,更成為壟斷台灣糖業的四大會社之一。光復後,四大會社所屬的廠房、工地、生產機具均由台糖接收。照片中為鹽水港製糖酒精工場。(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陳美惠講師臺灣文獻,由鹽水小鎮漫遊網整合Google Map彙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