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鹽水岸內糖廠影視園區(參觀須申請)
Annei Sugar Factory
岸內糖廠影視基地園區(鹽水風情畫)
清朝、日據時代片場
「岸內糖廠影視基地」目前拍攝及搭景期間,沒有對外開放。
洽詢專線:0916-349342
影視基地最新訊息
作品:台南市政府提供(中央通訊社)
作品: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作品: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一個無暴力、無色情、無犯罪、無毒無害的媒體平台
岸內糖廠影視基地園區
原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所屬的岸內製糖所第一工場、第二工場,位於臺南市鹽水區岸內里。目前廠區內建築多已拆除,2018年由文化部宣布將岸內糖廠規劃為影視基地園區,作為專業製片廠。
The Annei Sugar Factory in Yanshuei District aged 116 years and occupied about 33 hectares. It was not used since its shut-down in 1992. The Tainan City Government planned to successively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facilities of the sugar factory, including the cluster of warehouses, the offices, etc. and offered the performers and production team spaces for post-production, dining, and accommodation Furthermore, it hopes to be a base of nurturing film and TV talents.
「岸內糖廠影視基地」依功能規劃三個區域,分別為時代場景區、影視製作服務區及文化體驗服務區,除提供專業拍攝製作服務外,也將提供南部大專院校實習觀摩機會,並輔以文化觀光,串聯周邊聚落景點及大新營地區軟硬體建設,豐富臺灣影視產業,讓岸內糖廠成為臺灣影視發展基地,打造溪北新氣象。
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為讓更多人知悉這批復刻建築物的美麗,岸內糖廠影視基地9月將先開放給影視業者踏查,另也會推出在地居民、社區團體、影視相關科系師生限定的參觀團,採預約申請,是首度開放「斯卡羅」拍攝場景「清代府城街廓」場景供參觀,一般民眾可參加10月初推出的小旅行,並由鹽水在地人帶路穿梭月津港的歷史巷弄、百年建築及品嘗在地佳餚美食。
鹽水「岸內糖廠影視基地」黃偉哲:創造三贏( )
日治時期糖廠
台灣最早的新式糖業工廠是日人開設的台灣製糖株會社;其後 有多家製糖公司相繼成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創辦於明治36年,最初在台南州舊鹽水港廳的岸內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廠…;鹽水小火車站是糖廠搬運甘蔗 和糖包而設置通線,並設車站載送新營、布袋之旅客…;鹽水港因為八掌溪深 入鹽水之故,船舶可以行駛進來…;鹽水港在商業貿易繁榮之時,帶來了地方 的繁華與富貴,也造就了不少當地的住民成為富足的人家…。
明治40年以前(1907以前)鹽水港製糖建築 著作:國立中央圖書館
經日人強制收購改為「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以1125萬日圓之資本額於光緒33年(1907)繼承 擴充,改每日製糖能力550噸之工場,以石灰法生產分蜜糖。同時又籌劃 在新營興建日壓搾能力1000噸的新式製糖工場。也為了原料的搬運方便, 積極展開「蒸汽鐵道」的舖設。
鹽水港製糖會社
新式製糖業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產業。1902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光緒29年(1903),台南糖商王雪農為響應日本政府的糖業政策,與數人合資本額30萬日圓,在當時鹽水鎮岸內庄以現有的小型新式製糖工場為主,依據日本商法加以增資變更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創每日製糖能力350 噸之「鹽水港製糖會社」,並自任董事長。
日俄戰爭之後台灣糖業迅速發展,1907年由日人增資改組為新鹽水港製糖會社,資本額500萬圓。1910年合併高砂製糖株式會社,資本額增為750萬圓。1914合併台東拓殖株式會社,1917年改稱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資本額增為1,125萬圓,後者以開發台灣東部花蓮港一帶為目的,1920年開發工作告一段落,再改回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除了屢次增資改組之外,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利用政府獎勵糖業政策無償取得大批土地,尤其引人注目。
昭和14年(1939)鹽水鎮牛車載運甘蔗 著作: 曾德輝
牛車載運甘蔗,是靠著臨時鐵道與台車拖運到定點,準備交由小火車接駁 再運到糖廠製糖。製糖期間為了便利原料輸送,必須依賴動力車來運送原料, 但是甘蔗產地還是必須先用牛車來解決短程運輸上的問題,所以這樣的景觀也 是常會在蔗田與火車站的路途上見到。況且牛除了在運輪上有所幫助外,在蔗 田的耕作上也提供了很大的益處,像在栽植蔗曲之前,需要鬆土整地的程序, 就需要由牛以犁將土壤翻鬆,然後再用鋤頭將犁起的土塊敲碎,並扒成一行一 行的土壟,才將蔗曲插在土壟之間的壟溝。
昭和14年(1939)鹽水鎮蔗田中的牛拉車 著作: 曾德輝
春雨綿綿蔗田裡,滿地泥濘,甘蔗搬運困難,只好靠著兩條牛使勁拉車, 兩二個工人在後面揮著汗,用力著推,為把甘蔗順利運上小火車。像這樣牛拉 板輪車的情形,大多可以在農田中看見,板輪是早期牛拉車一種簡易的拉車型 態,是具有兩個大木輪的拉車,通常在拉動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發出卡啦、卡啦 的木輪軸承聲響,而牛在工作的時候也會替牛戴上牛嘴籠,一方面避免牛在蔗 田的時候偷吃蔗欉,甚至是誤食他人田中的作物而引起爭執,而一方面也希望 可以使牛可以專心的工作。
岸內國小天照大神神社 地圖位置
日本稱為『天照神社』。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話中高天原的統治者與太陽女神。她被奉為今日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祇。也是日本皇室的祖神。
1903年台南糖商王雪農等人創設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並於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設立新式製糖工場。在現今岸內國小附近的現址處原本為一小村落,謂之「新岸內」,1907年日本強制收購舊鹽水港製糖會社,正式定名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長、副總經理、係長........等高級幹部清一色為日本人。日本政府為使遠在他鄉的日本子民有一心靈寄託之所在,強制要求住在岸內國小附近的居民遷村至「松仔腳」和「牛稠仔」,以便興建「天照大神神社」及糖廠的「日式宿舍」。
1947年民國36年9月台灣光復後,台灣糖業公司為照顧員工,拆神社建「岸內國小」,原神社的入口牌樓打掉,易為校門口;神社大殿部份變為學校的辦公廳舍;神社後方本有一座假山丘,在改建小學時,假山丘的土方剛好當做建築用材。:校名為『私立台糖第五小學』,繼改為『鹽水鎮鹽水國民學校代用分校』專供台糖員工子弟求學的地方。民國57年8月正式改名為『台南縣鹽水鎮岸內國民小學』。
岸內糖廠內本來有一座岸內神社,後來被折除改建為國小,只有參道的狛犬及石燈保留下來。
參道的狛犬
參道石燈上的文字似乎都被刻意抹去
據服務於岸內國小的蘇鶯鶖女士說:其先父蘇天德,日治時期為岸內糖廠的「雜役頭」,雜役頭的工作雜七雜八,其中有項既特殊又例行的任務:每天一早要到神社「敬茶」,敬拜「天照大神」。
岸內國小翁秀臣校長也回憶道:「小時候就讀現在的鹽水國小,日本老師常利用早自修時間,集結小朋友跑步到這兒敬拜『天照大神』後,馬上向後轉,再跑回學校上課,可見他們對天照大神的虔誠。」
岸內糖廠日治時期防空洞 地圖位置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民國三十三、三十四年,因二戰美日戰爭日盛,糖廠內日本軍官宿舍住紮處被美軍轟炸損毀,岸內製糖也不能倖免,滿目瘡痍,幾近廢墟,岸內糖廠的防空洞即是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負有保護身家安全的使命,也見證歷史殘酷的一頁。
岸內糖廠的二戰防空洞遺跡,據老者所言,糖廠內多數是日本軍官住所,被美軍炸毀,多數已毀壞殆盡,部分因破舊無修繕已移為平地,僅留下道路旁一整排防空洞遺跡。地點位於岸內國小旁小道路往西走,現今小道路兩旁已是雜草叢生。
防空洞位於岸內國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