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鹽水導遊
2
特色古蹟
3
★♜「八角樓」清朝特色建築古蹟4
https://www.yanshui.com.tw/custom_76275.html ★♜「八角樓」清朝特色建築古蹟 ★♜「八角樓」清朝特色建築古蹟 特色古蹟 - 鹽水八角樓 八角樓 天主堂 打鐵老鋪 永成戲院 蔡氏故居 小火車站 糖廠園區 八角樓The Bajiao (Octagon) Building&nbsp 地址位置:Google地址位置          現存於鹽水的八角樓,建於清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是鹽水重要歷史地標,由著名糖郊「葉連成」商號富商葉開鴻興建。 取材於中國大陸,是本地最具有特色的典型傳統建築。八角樓建物由大陸福州杉、石灰建造,並由福州師父一手完 成,共兩堂,為二層式建築。屋頂採宮殿式背脊,以八角形為屋面, 樓上有迴廊,為純木造。樓下一層則利用紅磚砌成,正面雕樑畫棟,深具特色。 台灣歷史建築百景─鹽水八角樓 線上地圖         日本侵臺初期,曾為當時日本將領 伏見宮貞愛佔據為行館,內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碑,也成了鹽水歷史見證之一。 八角樓 The Bajiao (Octagon) Building is a wooden building completed in 1841. At the time, Yanshui’s Yuejin Harbor was busy with cargo ships and merchants filled the streets. The Bajiao Building was built by craftsmen brought in from China by the Ye family who had made their wealth in the sugar industry. The building materials were mainly Chinese Fir and bricks transported from China. It was a grand house.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Japanese landed and Prince Fushimi Sadanaru took over the building as his residence and command post. A stone stele in the courtyard records this fact. Part of the building was demolished after road improvement took place and after air raid damage by the Allied troops in World War II. The Octagon Building was returned to the Ye family after the war.Source:Tourism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八角樓建築          鹽水八角樓為鹽水葉家大宅的第三進部分,日治時期便已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以「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的名義指定為史蹟,戰後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年5月27日公告為歷史建築,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年5月11日公告為古蹟。該建築曾入選為臺南縣歷史建築十景與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7名)之一。 建築特色  葉家大宅坐西朝東,第一進原為俗稱「樓半」的店面建築,即是樓高兩層,但第二層高度並不高的建築形式。第二進為三開間一條龍式的閩南建築,為祭祀祖先的花廳。         第三進即是現存的鹽水八角樓,為臺灣少見的樓閣宅第,其木結構採用大陸福州杉,整棟建築一、二樓之間是由十二支長二十四尺之大木杉貫穿支撐,直通二樓支撐。樑、楹、門、窗全以榫接法完成,二樓部分是用木造迴廊做出八角形,屋頂則採用歇山式,內部空間則與一樓一樣為一廳四房,並以大量格扇門做為壁體。一樓正面為木造,而後面牆壁的上半部為磚牆,下半部則為石條。因屋頂八角分執,又名「八角樓」,為台灣閣樓宅第的經典之作。此外在後門門額上有18瓣菊花飾,為日本皇室的象徵。 八角樓二樓具特色的迴廊及百葉窗 木構的八角樓約有一百七十年以上歷史,曾挺過九二一大地震和甲仙強震,年久失修,更於921震災時更受巨創,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爭取行政院文建會經費挹注,於2005年底完成整體修復工程,八角樓再度以他獨特美麗姿態,屹立於鹽水街頭,因2017年颱風肆虐,八角樓二樓圍欄與百葉窗受損嚴重,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8年完成二樓整體修復。        八角樓屋頂呈八角形且為歇山重簷式。垂脊頂端有獅子及三角蟾蜍石雕;並以大量的「隔扇門」當壁體,該樓內部的木雕裝飾別具藝術氣息。八角樓被譽為臺灣不可多得的建築佳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陳美惠所編,1895年日本征台遺跡:伏見宮貞愛親王之鹽水港御舍營所,臺灣文獻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八角樓詳細資料檔案】 八角樓清朝史         八角樓為葉家大厝,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的葉開鴻及其四個兒子-葉瑞西、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共同主持營建而成。葉家四兄弟協力經營專事糖業生意的「葉連成」商號。廣闊的嘉南平原遍地蔗園,葉家極盛時期所屬的「黑糖舖」更是分布各地,一系列產銷過程,如採收、製糖,再將製成品運銷中國,皆由葉氏家族共同經營。昔時,「葉連成」商號坐擁盡享航運之便的鹽水港,透過船運將糖銷運大陸,再將內陸產製的絲綢布料運回販售。返航時,為求一帆風順,除了質輕的絲綢,通常兼運福杉、磚瓦、石條等物以做為「壓船底」,這些「壓艙貨」後來就成了葉家興建大厝的最佳建材。         葉家大厝建造於清道光27年(1847),聘請唐山師傅來臺歷時十年始完成興建。為一座西向東佔地約三百坪的三進大厝。第一進為俗稱「樓半」的四間店面式建築;第二進為閩南式正面三間起建築;第三進為閣樓式宅第,因屋頂八角分執,又名「八角樓」。 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日治時期)圖片來源: 山中樵, 〈伏見宮貞愛親王の御遺跡(下)〉,頁3。   八角樓日治歷史         光緒21年(1895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當年清廷戰敗,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日本。1895年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率領混成第4旅團約15000多名日軍於10月10日登陸嘉義布袋口,與林德謙所率領的一營約500名黑旗軍及麻豆談少宗所率之300多人發生戰鬥,此時鹽水港街(鹽水之舊稱)則在葉瑞西以望重鄉里與鄉紳翁煌南的率領下支援3000名義勇,唯鹽水義軍匆促成軍,後來臺灣義勇不敵擁有精銳武器的日軍而潰敗,談少宗敗走,而翁煌南與葉瑞西則先後請降。 「濟遠」艦掩護布袋口登陸 圖片來源: 遠藤誠,《征台軍凱旋紀念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提供微捲。         據鹽水地方父老表示,鹽水居民聽聞日軍沿途屠殺且將進入鹽水港,大部分的居民幾乎逃避一空,當地人稱「走番仔」;有些攜帶細背景離鄉逃至外地,一部分則躲入甘蔗園中,掘地挖根而食。留在鹽水的僅剩部分庄民,不過五六十名。 鹽水港戰後景像圖片來源: 遠藤誠,《征台軍凱旋紀念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提供微捲。         隨後,混成第四旅團守備鹽水港汛,伏見宮貞愛親王占駐葉家,傳說,當時葉瑞西與貞愛親王筆談,折衝樽俎,周旋數日,才免除日軍屠城洩憤之浩劫。同時,貞愛親王授予(脅迫)葉瑞西發「良民證」給地方善良百姓,使鹽水逐漸恢復街容與秩序。 貞愛親王在鹽水港舍營所的二樓住屋圖片來源: 山中樵,〈伏見宮貞愛親王の御遺跡(下)〉,頁4。         1941(昭和16)年日本當局將貞愛親王御駕所在指定為史蹟,即著手將八角樓營造成伏見宮紀念館。此時葉家大厝的第一進,已於1935(昭和10)年因鹽水市街計畫而拆除改建水泥樓房,第二進也因興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館,而於1942(昭和17)年拆除,當時拆下的建材由已故臺南縣議員翁鐘五醫師買下於今鹽水文武街建成翁家大宅。 葉家第二進房舍圖片來源: 周曉婷,《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四》,(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9年),頁172。         翌年,第三進八角樓改建的紀念館完成,工費三萬餘圓。日人將八角樓做為遺跡,強逼葉家後代讓出八角樓,葉家子孫被迫散居鹽水其他地方。        為了彰顯該處為伏見宮遺跡地,特別在八角樓廣場前,豎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該石碑砂岩材質,碑高215公分,寬不規則,建造完成時間1943(昭和18)年3月。 「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碑         值得注意的是,日人在八角樓後門門額上,另設兩枚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石雕,因此日治時期,路人行經此地都需脫帽、行禮。 後門門額上設兩枚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石雕 八角樓太平洋戰爭歷史         黯淡無言的歲月經過二次大戰炮火洗禮的葉家大厝,第一進在日治時代已改建為樓房,卻於戰爭期間被炸毀,留下斷垣殘壁。 八角樓前的樓房亦為葉家祖厝,於二戰期間被炸毀,留下斷痕牆柱,位置就在銀鋒冰果室至鹽水公車站牌間的房舍。 所幸躲過一劫的第三進八角樓,樓身雖留下盟軍飛機掃射的彈孔痕跡 , 但整座樓房堪稱完好。 八角樓臺灣光復初期歷史         葉家大厝, 一直是全族的生活中心,日治時代不得已搬離大厝的葉家四房子孫,戰後紛紛回到最熟悉的地方,然此時的古厝已非昔日風光一時、象徵鹽水風華之經典宅第,幾經時空改變,葉家「葉連成」商號也已成為歷史名詞,唯獨大厝仍是全族凝聚的力量。         不可否認,戰後提起鹽水「葉家八角樓」,就會讓人聯想到日本侵略者,這種直覺似乎使八角樓背負了過重的「民族主義」包袱,毫無疑問的,這個包袱仍為葉家後代所承擔著。        「八角樓」無意成為日本殖民意含的建築,但在政權轉移的過程中卻成為焦點。內政部於1974年通過〈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物要點〉,使得大部分與日本皇室有關的建物都逃不過被拆除的命運。         在消除殖民色彩的聲浪及鹽水鎮長吳棋耀的命令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碑文被人用水泥塗蓋,儘管如此,陸續還是有人主張將這塊羞恥的記號予以砸毀,但葉家並沒有這樣做,八角樓這親王占駐的記號最後都化險為夷並未在激情的民族情緒下被拆毀。        如今石碑上的泥塊早已剝落,「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字樣完好如初,令人嘖嘖稱奇,而一般認為長時間風吹日曬的結果,其真相只有葉家最清楚。 二次大戰後的八角樓圖片來源: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八角樓艱辛維護的歷史         八角樓在戰火、天災中存留下來,卻因長年以來無力保養,迅速老化腐朽。探究八角樓漸失其純樸的古色古香,原因有三:第一、歲月的摧殘。第二、葉家後代管理乏善。第三、政府對文化資產保護不力。戰後八角樓的殘破,不僅在建築物本身,外觀更因歲月而褪色。整棟樓房的木材,久未彩繪保養已經龜裂。據出生八角樓的耆老回憶,從小八角樓就沒什麼色彩,可見日治後期葉家就已無力保養整修。直到古蹟保存的觀念提出,葉家四房子孫也在經濟許可範圍內盡可能的修補。 民國42年(1953)八角樓圖片來源: 謝玲玉,《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台南縣新營市: 南縣文化, 1 9 9 6年),頁165。         但情況卻是,二樓走廊樓板打上了水泥,造成木製樓板的傾斜;二樓正廳前欄杆是咖啡色,但三方環繞的欄杆卻是紅色,這是葉家自己用油漆一層層刷上的,畢竟大夥經濟狀況不是很充裕。1980年代的一場大颱風,更突顯問題的嚴重,當時做工精緻的木製與雲母製百葉窗幾乎全毀,葉家只好將兩側欄杆上方,圍上不銹鋼板,以防風雨侵入,同時也把部分欄杆換成鐵條,因而形成八角樓視覺的混亂。         當年,葉家人無奈地表示,戰後八角樓未被有關單位列入古蹟,在缺乏經費補助以及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只好由民間自行維修,雖然此舉破壞舊觀,但也無可奈何,因此籲請有關單位重視維護。而台南縣政府則回應,依據八角樓客觀條件,確可列入國家古蹟,但葉氏家族對放棄「所有權」存有爭議,因此才未採納。         這一場拉鋸戰,就在葉家對私有古蹟所有權的堅持,以及政府古蹟維護法令未能鬆綁的情形下,使得八角樓妾身未明。而1989年鹽水都市計畫重要道路拓寬工程,差一點也讓八角樓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因為八角樓位處中山路,俗稱「行政街」的鹽水最重要道路,沿線有鎮公所、郵局、地政事務所等重要機關,平日洽公民眾絡繹不絕,但均礙於道路僅有六米寬,交通不便,因此鎮公所鑑於此,決定將中山路拓寬為十一米。而八角樓在拓寬作業中,南面將有長二米、寬七十公分的礎石地基,將被剷除。葉家後代雖能理解,為了繁榮地方拓寬道路有其必要,但還是積極整合家族的力量,亟思循正常管道向有關單位反應,然問題還是回到八角樓未被列入古蹟,無法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予以保護,葉家因而一度拒收土地徵收補償費。         最後,在鎮公所網開一面有關單位重新測量勘驗,確定八角樓免於截角或拆除的情況下,才平和落幕。 缺乏維修的八角樓(1990年)圖片來源: 葉耀煌編,《鹽水港葉連成八角樓跡錄》,(台南縣鹽水鎮:葉耀煌)。           八角樓未來的命運,沒人能預期,葉家後代憂心忡忡。由於子孫意見不一,對這棟百年祖產是否予以整修、是否納入古蹟保護,以及如何分配權益等意見分歧,是台灣推動古蹟保護運動中,很典型的私人古蹟維護瓶頸。甚至,葉家一度考慮八角樓與日本皇室之淵源,乾脆「台灣古蹟,日本維護」。1990年8月由樂山文教基金會召開「台南縣鹽水鎮葉家八角樓」討論會,與會人士包括國內城鄉建築專家,及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等。會中日本學者淺野聰表示,葉家有意將八角樓遷到日本以老建築為號召的「明治村」的作法,並無意義,同時「明治村」內多為明治時代建築,而八角樓為清朝中國建築,遷入並不恰當;他建言,八角樓應維持原地整建原則,同時日治時代已搬遷到文武街上的第二進房舍,也應盡可能「歸位」。在日人的建議下,葉家因此打消「八角樓放洋的計畫」,讓當時喧騰一時「葉家賣祖厝,日人來管」的古蹟維護事件,得以平息下來。不過,國內學者夏鑄九還是呼籲政府應盡速協助民間古蹟解決問題,才是根本之道。        在艱辛維護的歲月裡,葉家意見分歧,維修乏人,鹽水八角樓陷入既不能修,又不願列入古蹟的尷尬,任其風吹雨打,隨歲月腐朽,進退不得的困境。 八角樓列入歷史建築         1997年搶救八角樓露出曙光。全國文藝季在鹽水推出「鹽水製糖一百年」,葉家子孫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的穿針引線,鹽水鎮公所決定提撥經費和葉家合力局部整修。大刀闊斧地拆去遮蔽二樓多年的鐵皮,重修原始的木造百葉窗,同時將庭院現代水泥地改為接近原味的大紅磚地板,門面短牆也整修了。 1997年搶救八角樓後照片圖片來源: 黃明雅,《南瀛古厝誌》,頁67。         但八角樓二樓岌岌可危,搶修十分迫切。終於1999年,行政院文建會鑑於未列級古蹟的建築物被破壞情形層出不窮,修法新增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古建築物、遺址和其他文物遺跡的保存維護,使得政府補助未列級古建築作法更有彈性。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再度出面,積極為緊急搶修八角樓請命,也終於獲得葉家四房代表簽字同意。嗣後,文建會派員勘查並與相關單位研商,初步決議同意緊急搶修,不過,八角樓已並非少數目可以修復完善,現階段只能先局部整修,文建會還是主張搶救八角樓最具體的辦法是納入古蹟,交給國家維護。         當年,國內私有古蹟在現行法令限制下,面臨存廢兩難的窘境,經過時空更迭,納入古蹟的問題似乎不再像昔日那般棘手。2000年2月,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在第三條所稱之文化資產中加入一項「歷史建築」,使歷史建築於台灣有了法定上的地位。而八角樓終因政府古蹟維護法令鬆綁,葉家代表凝聚共識,總算克服難題納入古蹟。 列入歷史古蹟時之八角樓圖片來源:陳美惠 資料來源:鹽水漫遊網彙編1.陳美惠,1895年日本征台遺跡:伏見宮貞愛親王之鹽水港御舍營所,《臺灣文獻》 (第58卷第3期),頁241。2.陳美惠,〈鹽水風華之八角樓〉,《南瀛文獻》2(2003年1月),頁35。3.台南縣文化局,〈月津傳奇-八角樓〉,(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4.黃文博,《台灣風土傳奇》,(台北:台原,1989年),頁51-56。5.中央研究院,過水鹽水港。 葉家八角樓後裔        鹽水八角樓是當地望族葉姓家族的公厝 清朝時期:        葉開鴻有四子,分別是大房葉瑞西,二房葉百畝,三房葉春庭(葉江淮),四房葉澄波。其中以人稱葉老師的長子葉瑞西最具才情,清同治2年(1863)其取秀才,清光緒14年(1888)晉捐有功,欽加內閣中書銜,賞戴六品花翎,清光緒17年(1891)任新竹縣儒學正堂,三年期滿歸鄉。日治時期:        葉瑞西出任保良局長,臺南,嘉義縣參事等要職,明治29年(1896) 由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是當時地方領袖,三房較知名者則為第四代葉君禮,於日治時期起即長期擔任鹽水街役場會計役之重要職位。 民國時期 :         前台南縣文化局長葉佳雄為葉家四房葉澄波後裔(第五代);現任台南市副市長(前台南縣、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為葉家四房葉澄波後裔(第六代),現今八角樓與鹽水眾多古蹟文化已受獲台南縣與台南市文化局保護修繕與活化,旅客才得以體驗與欣賞(來源:大紀元新聞網);八角樓現住者為葉家第五代,八角樓銀鋒冰果室為大房葉瑞西後裔葉爾修先生(第五代長子)與其後代所經營,是一間走過半世紀的冰店,葉爾修先生為保護八角樓住處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鹽水漫遊網為三房葉春庭後裔葉博士(第七代長子)所創建,為珍惜八角樓古蹟與鹽水歷史,將其彙編於手遊網便於遊客了解八角樓與鹽水各景點的歷史淵源。亦期望在臺灣有許多血淚故事的古蹟,能像八角樓一樣受到保護與珍惜。    
https://www.yanshui.com.tw/ 鹽水漫遊網
北台南最大的兒童遊樂公園在鹽水即將完工,敬請期待。YouBike鹽水六站租借點已啟用,遊客可租自行車漫遊鹽水,也可騎至新營轉運站搭乘國道客運,路程僅約2公里。台南市政府整建鹽水月津港沿岸5座水岸公園已全部整建完成,打造成浪漫月津港水岸遊憩綠色走廊,可讓民眾在這裡休憩、觀光,還有長達約7公里的自行車道,讓旅客能在這裡欣賞月津港日夜風光。鹽水不僅有兒童及成人特色公園,還有意麵等名產、週三夜市、百年牛墟、特色古蹟、百年建築、鹽水蜂炮、月津港燈節等,走訪一趟月之美術館燈飾作品,再來碗道地鹽水意麵,是絕不能錯過的一大享受……

特色古蹟 - 鹽水八角樓
蔡氏故居
小火車站
糖廠園區


八角樓
The Bajiao (Octagon) Building&nbsp

地址位置:42af5d74e29361462b6da4cb0a33e6c3.pngGoogle地址位置
 
        現存於鹽水的八角樓,建於清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是鹽水重要歷史地標,由著名糖郊「葉連成」商號富商葉開鴻興建。 取材於中國大陸,是本地最具有特色的典型傳統建築。八角樓建物由大陸福州杉、石灰建造,並由福州師父一手完 成,共兩堂,為二層式建築。屋頂採宮殿式背脊,以八角形為屋面, 樓上有迴廊,為純木造。樓下一層則利用紅磚砌成,正面雕樑畫棟,深具特色。


f189faacb98d05b673f5d2a66c08a80f.jpg
台灣歷史建築百景─鹽水八角樓

ee792cad68883a5828f48a315f7ca073.jpg
線上地圖


        日本侵臺初期,曾為當時日本將領 伏見宮貞愛佔據為行館,內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碑,也成了鹽水歷史見證之一。

b68607f65cf692a1ec797824c14349da.jpg八角樓

The Bajiao (Octagon) Building is a wooden building completed in 1841. At the time, Yanshui’s Yuejin Harbor was busy with cargo ships and merchants filled the streets. The Bajiao Building was built by craftsmen brought in from China by the Ye family who had made their wealth in the sugar industry. The building materials were mainly Chinese Fir and bricks transported from China. It was a grand house.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Japanese landed and Prince Fushimi Sadanaru took over the building as his residence and command post. A stone stele in the courtyard records this fact. Part of the building was demolished after road improvement took place and after air raid damage by the Allied troops in World War II. The Octagon Building was returned to the Ye family after the war.
Source:Tourism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八角樓建築

         鹽水八角樓為鹽水葉家大宅的第三進部分,日治時期便已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以「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的名義指定為史蹟,戰後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年5月27日公告為歷史建築,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年5月11日公告為古蹟。該建築曾入選為臺南縣歷史建築十景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7名)之一


aa3dc85f76904ef860eb86decc193f30.jpg

建築特色

 葉家大宅坐西朝東,第一進原為俗稱「樓半」的店面建築,即是樓高兩層,但第二層高度並不高的建築形式。第二進為三開間一條龍式的閩南建築,為祭祀祖先的花廳。

        第三進即是現存的鹽水八角樓,為臺灣少見的樓閣宅第,其木結構採用大陸福州杉,整棟建築一、二樓之間是由十二支長二十四尺之大木杉貫穿支撐,直通二樓支撐樑、楹、門、窗全以榫接法完成,二樓部分是用木造迴廊做出八角形,屋頂則採用歇山式,內部空間則與一樓一樣為一廳四房,並以大量格扇門做為壁體。一樓正面為木造,而後面牆壁的上半部為磚牆,下半部則為石條因屋頂八角分執,又名「八角樓」為台灣閣樓宅第的經典之作。此外在後門門額上有18瓣菊花飾,為日本皇室的象徵。

431b66e0df20197945658ffb32194646.jpg

八角樓二樓具特色的迴廊及百葉窗

木構的八角樓約有一百七十年以上歷史,曾挺過九二一大地震和甲仙強震,年久失修,更於921震災時更受巨創,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爭取行政院文建會經費挹注,於2005年底完成整體修復工程,八角樓再度以他獨特美麗姿態,屹立於鹽水街頭,因2017年颱風肆虐,八角樓二樓圍欄與百葉窗受損嚴重,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8年完成二樓整體修復

        八角樓屋頂呈八角形且為歇山重簷式。垂脊頂端有獅子及三角蟾蜍石雕;並以大量的「隔扇門」當壁體該樓內部的木雕裝飾別具藝術氣息。八角樓被譽為臺灣不可多得的建築佳構。

a8cfb6d5d06c35a8bc6b6571631d9bc3.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陳美惠所編,1895年日本征台遺跡:伏見宮貞愛親王之鹽水港御舍營所,臺灣文獻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八角樓詳細資料檔案

八角樓清朝史

        八角樓為葉家大厝,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的葉開鴻及其四個兒子-葉瑞西、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共同主持營建而成。葉家四兄弟協力經營專事糖業生意的「葉連成」商號。廣闊的嘉南平原遍地蔗園,葉家極盛時期所屬的「黑糖舖」更是分布各地,一系列產銷過程,如採收、製糖,再將製成品運銷中國,皆由葉氏家族共同經營。昔時,「葉連成」商號坐擁盡享航運之便的鹽水港,透過船運將糖銷運大陸,再將內陸產製的絲綢布料運回販售。返航時,為求一帆風順,除了質輕的絲綢,通常兼運福杉、磚瓦、石條等物以做為「壓船底」,這些「壓艙貨」後來就成了葉家興建大厝的最佳建材。

        葉家大厝建造於清道光27年(1847),聘請唐山師傅來臺歷時十年始完成興建。為一座西向東佔地約三百坪的三進大厝。第一進為俗稱「樓半」的四間店面式建築;第二進為閩南式正面三間起建築;第三進為閣樓式宅第,因屋頂八角分執,又名「八角樓」

b5d8e86d812a90b0f4a720e69a19d1cb.jpg

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日治時期)
圖片來源: 山中樵, 〈伏見宮貞愛親王の御遺跡(下)〉,頁3。

 

八角樓日治歷史

        光緒21年(1895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當年清廷戰敗,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日本。1895年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率領混成第4旅團約15000多名日軍於10月10日登陸嘉義布袋口,與林德謙所率領的一營約500名黑旗軍及麻豆談少宗所率之300多人發生戰鬥,此時鹽水港街(鹽水之舊稱)則在葉瑞西以望重鄉里與鄉紳翁煌南的率領下支援3000名義勇,唯鹽水義軍匆促成軍,後來臺灣義勇不敵擁有精銳武器的日軍而潰敗,談少宗敗走,而翁煌南與葉瑞西則先後請降。

2b4faa391760af6853d5edcb0d3a1732.jpg

「濟遠」艦掩護布袋口登陸

圖片來源: 遠藤誠,《征台軍凱旋紀念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提供微捲。

        據鹽水地方父老表示,鹽水居民聽聞日軍沿途屠殺且將進入鹽水港,大部分的居民幾乎逃避一空,當地人稱「走番仔」;有些攜帶細背景離鄉逃至外地,一部分則躲入甘蔗園中,掘地挖根而食。留在鹽水的僅剩部分庄民,不過五六十名。

08c8ad851a2fbc5347401e8df72735af.jpg

鹽水港戰後景像
圖片來源: 遠藤誠,《征台軍凱旋紀念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提供微捲。


        隨後,混成第四旅團守備鹽水港汛,伏見宮貞愛親王占駐葉家,傳說,當時葉瑞西與貞愛親王筆談,折衝樽俎,周旋數日,才免除日軍屠城洩憤之浩劫。同時貞愛親王授予(脅迫)葉瑞西發「良民證」給地方善良百姓,使鹽水逐漸恢復街容與秩序。

0342139eb0becb60a84129032404dce7.jpg

貞愛親王在鹽水港舍營所的二樓住屋
圖片來源: 山中樵,〈伏見宮貞愛親王の御遺跡(下)〉,頁4。

        1941(昭和16)年日本當局將貞愛親王御駕所在指定為史蹟,即著手將八角樓營造成伏見宮紀念館。此時葉家大厝的第一進,已於1935(昭和10)年因鹽水市街計畫而拆除改建水泥樓房,第二進也因興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館,而於1942(昭和17)年拆除,當時拆下的建材由已故臺南縣議員翁鐘五醫師買下於今鹽水文武街建成翁家大宅

56641940c03192e62b158fba253b22e4.jpg

葉家第二進房舍
圖片來源: 周曉婷,《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四》,(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9年),頁172。

        翌年,第三進八角樓改建的紀念館完成,工費三萬餘圓。日人將八角樓做為遺跡,強逼葉家後代讓出八角樓,葉家子孫被迫散居鹽水其他地方。
        為了彰顯該處為伏見宮遺跡地,特別在八角樓廣場前,豎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該石碑砂岩材質,碑高215公分,寬不規則,建造完成時間1943(昭和18)年3月。


b676eaae18d0432c330b65567d8e5efa.jpg
「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碑

        值得注意的是,日人在八角樓後門門額上,另設兩枚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石雕,因此日治時期,路人行經此地都需脫帽、行禮。

67ba9b0c14205a0a92e0f7651d78ec85.jpg

後門門額上設兩枚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石雕

八角樓太平洋戰爭歷史

        黯淡無言的歲月經過二次大戰炮火洗禮的葉家大厝,第一進在日治時代已改建為樓房,卻於戰爭期間被炸毀,留下斷垣殘壁。

0e37a93056f1c115d98cdd7dd1262686.jpg

八角樓前的樓房亦為葉家祖厝於二戰期間被炸毀留下斷痕牆柱位置就在銀鋒冰果室至鹽水公車站牌間的房舍


16bbd3ca5060171aad3f1587dd3fae36.jpg

所幸躲過一劫的第三進八角樓,樓身雖留下盟軍飛機掃射的彈孔痕跡 , 但整座樓房堪稱完好。

八角樓臺灣光復初期歷史

        葉家大厝, 一直是全族的生活中心,日治時代不得已搬離大厝的葉家四房子孫,戰後紛紛回到最熟悉的地方,然此時的古厝已非昔日風光一時、象徵鹽水風華之經典宅第,幾經時空改變,葉家「葉連成」商號也已成為歷史名詞,唯獨大厝仍是全族凝聚的力量。

        不可否認,戰後提起鹽水「葉家八角樓」,就會讓人聯想到日本侵略者,這種直覺似乎使八角樓背負了過重的「民族主義」包袱,毫無疑問的,這個包袱仍為葉家後代所承擔著。

        「八角樓」無意成為日本殖民意含的建築,但在政權轉移的過程中卻成為焦點。內政部於1974年通過〈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物要點〉,使得大部分與日本皇室有關的建物都逃不過被拆除的命運

        在消除殖民色彩的聲浪及鹽水鎮長吳棋耀的命令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碑文被人用水泥塗蓋,儘管如此,陸續還是有人主張將這塊羞恥的記號予以砸毀,但葉家並沒有這樣做八角樓這親王占駐的記號最後都化險為夷並未在激情的民族情緒下被拆毀

        如今石碑上的泥塊早已剝落,「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字樣完好如初,令人嘖嘖稱奇,而一般認為長時間風吹日曬的結果,其真相只有葉家最清楚。

e352b9f85bee32d6a544aa087f924fc9.jpg

二次大戰後的八角樓
圖片來源: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八角樓艱辛維護的歷史

        八角樓在戰火、天災中存留下來,卻因長年以來無力保養,迅速老化腐朽。探究八角樓漸失其純樸的古色古香,原因有三:第一、歲月的摧殘。第二、葉家後代管理乏善。第三、政府對文化資產保護不力。戰後八角樓的殘破,不僅在建築物本身,外觀更因歲月而褪色。整棟樓房的木材,久未彩繪保養已經龜裂。據出生八角樓的耆老回憶,從小八角樓就沒什麼色彩,可見日治後期葉家就已無力保養整修。直到古蹟保存的觀念提出,葉家四房子孫也在經濟許可範圍內盡可能的修補。


a1084ecfcd3f4d3097f34b452d731ed2.jpg

民國42年(1953)八角樓
圖片來源: 謝玲玉,《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台南縣新營市: 南縣文化, 1 9 9 6年),頁165。

        但情況卻是,二樓走廊樓板打上了水泥,造成木製樓板的傾斜;二樓正廳前欄杆是咖啡色,但三方環繞的欄杆卻是紅色,這是葉家自己用油漆一層層刷上的,畢竟大夥經濟狀況不是很充裕。1980年代的一場大颱風,更突顯問題的嚴重,當時做工精緻的木製與雲母製百葉窗幾乎全毀,葉家只好將兩側欄杆上方,圍上不銹鋼板,以防風雨侵入,同時也把部分欄杆換成鐵條,因而形成八角樓視覺的混亂

        當年,葉家人無奈地表示,戰後八角樓未被有關單位列入古蹟,在缺乏經費補助以及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只好由民間自行維修,雖然此舉破壞舊觀,但也無可奈何,因此籲請有關單位重視維護。而台南縣政府則回應,依據八角樓客觀條件,確可列入國家古蹟,但葉氏家族對放棄「所有權」存有爭議,因此才未採納。

        這一場拉鋸戰,就在葉家對私有古蹟所有權的堅持,以及政府古蹟維護法令未能鬆綁的情形下,使得八角樓妾身未明。而1989年鹽水都市計畫重要道路拓寬工程,差一點也讓八角樓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因為八角樓位處中山路,俗稱「行政街」的鹽水最重要道路,沿線有鎮公所、郵局、地政事務所等重要機關,平日洽公民眾絡繹不絕,但均礙於道路僅有六米寬,交通不便,因此鎮公所鑑於此,決定將中山路拓寬為十一米。而八角樓在拓寬作業中,南面將有長二米、寬七十公分的礎石地基,將被剷除。葉家後代雖能理解,為了繁榮地方拓寬道路有其必要,但還是積極整合家族的力量,亟思循正常管道向有關單位反應,然問題還是回到八角樓未被列入古蹟,無法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予以保護,葉家因而一度拒收土地徵收補償費。

        最後,在鎮公所網開一面有關單位重新測量勘驗,確定八角樓免於截角或拆除的情況下,才平和落幕。
285fc9cd0ba1817a883a371287e38b32.jpg

缺乏維修的八角樓(1990年)
圖片來源: 葉耀煌編,《鹽水港葉連成八角樓跡錄》,(台南縣鹽水鎮:葉耀煌)。

 

        八角樓未來的命運,沒人能預期,葉家後代憂心忡忡。由於子孫意見不一,對這棟百年祖產是否予以整修、是否納入古蹟保護,以及如何分配權益等意見分歧,是台灣推動古蹟保護運動中,很典型的私人古蹟維護瓶頸。甚至,葉家一度考慮八角樓與日本皇室之淵源,乾脆「台灣古蹟,日本維護」。1990年8月由樂山文教基金會召開「台南縣鹽水鎮葉家八角樓」討論會,與會人士包括國內城鄉建築專家,及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等。會中日本學者淺野聰表示,葉家有意將八角樓遷到日本以老建築為號召的「明治村」的作法,並無意義,同時「明治村」內多為明治時代建築,而八角樓為清朝中國建築,遷入並不恰當;他建言,八角樓應維持原地整建原則,同時日治時代已搬遷到文武街上的第二進房舍,也應盡可能「歸位」。在日人的建議下,葉家因此打消「八角樓放洋的計畫」,讓當時喧騰一時「葉家賣祖厝,日人來管」的古蹟維護事件,得以平息下來。不過,國內學者夏鑄九還是呼籲政府應盡速協助民間古蹟解決問題,才是根本之道。

       在艱辛維護的歲月裡,葉家意見分歧,維修乏人,鹽水八角樓陷入既不能修,又不願列入古蹟的尷尬,任其風吹雨打,隨歲月腐朽,進退不得的困境。

八角樓列入歷史建築

        1997年搶救八角樓露出曙光。全國文藝季在鹽水推出「鹽水製糖一百年」,葉家子孫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的穿針引線,鹽水鎮公所決定提撥經費和葉家合力局部整修。大刀闊斧地拆去遮蔽二樓多年的鐵皮,重修原始的木造百葉窗,同時將庭院現代水泥地改為接近原味的大紅磚地板,門面短牆也整修了。

a81af59963ad57ade9f6413d7d626d0d.jpg

1997年搶救八角樓後照片
圖片來源: 黃明雅,《南瀛古厝誌》,頁67。

        但八角樓二樓岌岌可危,搶修十分迫切。終於1999年,行政院文建會鑑於未列級古蹟的建築物被破壞情形層出不窮,修法新增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古建築物、遺址和其他文物遺跡的保存維護,使得政府補助未列級古建築作法更有彈性。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再度出面,積極為緊急搶修八角樓請命,也終於獲得葉家四房代表簽字同意。嗣後,文建會派員勘查並與相關單位研商,初步決議同意緊急搶修,不過,八角樓已並非少數目可以修復完善,現階段只能先局部整修,文建會還是主張搶救八角樓最具體的辦法是納入古蹟,交給國家維護。

        當年,國內私有古蹟在現行法令限制下,面臨存廢兩難的窘境,經過時空更迭,納入古蹟的問題似乎不再像昔日那般棘手。2000年2月,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在第三條所稱之文化資產中加入一項「歷史建築」,使歷史建築於台灣有了法定上的地位。而八角樓終因政府古蹟維護法令鬆綁,葉家代表凝聚共識,總算克服難題納入古蹟。

54f1e1702f4e0ff7c0e2ee2445006cac.jpg

列入歷史古蹟時之八角樓
圖片來源:陳美惠

資料來源:鹽水漫遊網彙編
1.陳美惠,1895年日本征台遺跡:伏見宮貞愛親王之鹽水港御舍營所,《臺灣文獻》 (第58卷第3期),頁241。
2.陳美惠,〈鹽水風華之八角樓〉,《南瀛文獻》2(2003年1月),頁35。

3.台南縣文化局,〈月津傳奇-八角樓〉,(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
4.黃文博,《台灣風土傳奇》,(台北:台原,1989年),頁51-56。
5.中央研究院過水鹽水港


葉家八角樓後裔

       鹽水八角樓是當地望族葉姓家族的公厝

清朝時期:
        
葉開鴻有四子,分別是大房葉瑞西,二房葉百畝,三房葉春庭(葉江淮),四房葉澄波。其中以人稱葉老師的長子葉瑞西最具才情,清同治2年(1863)其取秀才,清光緒14年(1888)晉捐有功,欽加內閣中書銜,賞戴六品花翎,清光緒17年(1891)任新竹縣儒學正堂,三年期滿歸鄉

日治時期:
        
葉瑞西出任保良局長,臺南,嘉義縣參事等要職,明治29年(1896) 由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是當時地方領袖,三房較知名者則為第四代葉君禮,於日治時期起即長期擔任鹽水街役場會計役之重要職位。



bf21f0a49e4a532cfd7acfe0de39fb66.jpg


民國時期 : 
        前台南縣文化局長葉佳雄為葉家四房葉澄波後裔(第五代);現任台南市副市長(前台南縣、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為葉家四房葉澄波後裔(第六代),現今八角樓與鹽水眾多古蹟文化已受獲台南縣與台南市文化局保護修繕與活化,旅客才得以體驗與欣賞(來源:大紀元新聞網);八角樓現住者為葉家第五代,八角樓銀鋒冰果室為大房葉瑞西後裔葉爾修先生(第五代長子)與其後代所經營,是一間走過半世紀的冰店,葉爾修先生為保護八角樓住處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鹽水漫遊網為三房葉春庭後裔葉博士(第七代長子)所創建,為珍惜八角樓古蹟與鹽水歷史,將其彙編於手遊網便於遊客了解八角樓與鹽水各景點的歷史淵源。亦期望在臺灣有許多血淚故事的古蹟,能像八角樓一樣受到保護與珍惜。